渭南市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地处黄、渭、洛三河交汇处的三门峡库区,是陕西省防汛重点地区。今年以来,气候极端异常,暴雨日数明显偏多,日降雨量大,且区域性暴雨多发、连发,先后发生11次强降雨过程,多地降雨量创历史新高。全市平均降水量达到893.9毫米,位居1961年以来第1位。9月份出现两次秋淋天气,间隔短、持续长、影响广,是渭南市有记录以来最强秋淋。
面对严峻复杂的防汛形势,渭南市充分发挥防汛抗旱指挥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突出“实”“早”“快”,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应对了强降雨和河道洪水,实现了无人员伤亡、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的工作目标。
备汛工作常抓不懈
责任落实贯穿全程
按照“汛期不过,备汛不止”的工作原则,渭南市坚持从防汛责任、应急预案、隐患排查、实战演练、预警机制、保障措施六个方面抓实备汛工作。
结合机构改革和工作实际,进一步优化指挥部成员单位,调整充实市级领导包联县市区防汛工作机制,制定指挥部工作规则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369名行政责任人、263名技术责任人。修编各类防汛预案方案544个,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督查检查12轮次,累计整治风险隐患点1800余处。举办全市防汛抗洪应急能力提升业务培训和渭南应急先锋突击队应急能力培训,开展市级应急管理系统干部职工防汛应急拉练和堤防决口封堵科目演练,向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群众分发1万册防治宣传手册。建成市级防汛抗旱应急值守语音调度系统,完成移动监测指挥调度项目。储备各类防汛物资价值2800万元,组建巡堤查险、抢险、电力通讯应急保障队伍620支,落实1500名民兵、400名消防、300名武警的抢险救援突击队,统筹4支抗洪抢险专业队伍和5支应急救援队伍。针对山洪地质灾害危险系数增高、防御难度加大的实际,渭南市防指与减灾委突出“避险为要”,实行山洪地质灾害网格化管理,自4月份开始,渭北地区紧盯台塬、危房(窑),南部山区紧盯沿山景区、峪道,累计排查山丘区7509户27088名受威胁群众,落实转移避险网格责任人318名,村级责任人233名,镇级责任人95名,县级责任人51名。对山丘区36个旅游景点、企业、施工工地和中小学校、医院等人员集中、流动性大的重点区域和防护对象,落实相关企业、单位的主体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实现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全覆盖。
11月16日,渭南市防指和减灾委组织召开了全市防汛救灾和转移避险工作总结交流座谈会,通报全年工作开展情况,梳理总结经验做法、问题短板和意见建议,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进一步推进机构改革成效,提升防汛救灾工作能力。
牵头抓总统筹全局
上下联动执行有力
受持续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渭南市境内黄河、渭河、洛河及南山支流均出现涨水过程,渭河出现3次警戒量级以上洪水,其中渭河2号洪水为2011年以来渭南市渭河最大洪水。洛河出现1999年以来最大超警戒量级洪水,状头站最高水位创历史新高。水库、河道工程多处出现险情,洛河大荔段朝邑生产围堤发生漫堤决口,出险次数是渭南市近年来最多的一年。
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部署。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救灾工作,3次市委常委会,6次市政府常务会、市长碰头会,15次专题部署会、视频调度会安排部署防汛救灾工作。渭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19次批示指示,11次深入到重点部位、抢险现场、受灾一线和集中安置点检查指导工作。
市防指牵头抓总、统筹协调。针对11轮强降雨和4次河道超警戒洪水,下发紧急通知18期,先后启动1次市级Ⅲ级防汛应急响应、3次Ⅳ防汛应急响应,发布预报预警信息286期,发送提醒短信20.88万条,加密雨水情通报频次;4次视频调度检查各县市区、11次电话抽查重点落雨区镇办值班值守情况,组织17组次55人次的督查指导组赴重点区域督导检查。
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渭南市委组织部发布倡议书,下发通知文件,鼓励号召全市党员干部积极参与防汛抢险救援,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渭南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防御措施专项督查,提前拨发152部卫星通讯电话,及时调拨救灾救助物资和应急设备,派遣救援队伍进入灾区开展救援救助、查灾核灾。水务、河务部门加强工情观测、巡查防守和水库运行调度,提前预置人员物料,充分做好抢险准备。气象、自然资源、住建、交通、公安、卫健、消防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力做好各项防汛救灾工作。
县镇村坚守一线、执行有力。各县市区在应对强降雨过程中,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及时关闭沿山涉水景区,封闭进山峪道,落实区域网格责任。在今年11次强降雨和4次河道洪水预警发生险情前,各级防汛责任人密切监视雨水情变化,滚动会商研判,突出山区、水边及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的预警预报,传递预警信息2100余期,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递到村到户到人,为人员转移避险提供了充足的时间。针对性地制定了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的“一对一、人盯人”工作责任,做到了应转尽转、应转早转、不留一户、不漏一人,及时、彻底、果断、安全转移受威胁区群众184826人次,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实现了人员零伤亡。沿渭洛各县市区及时启动防汛应急响应,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分管领导下沉一线,各级防汛责任人迅速上岗到位,提前清滩撤离人员5052人,出动各类人员1.75万人次,强化巡查值守,预置抢险力量,及时处置险情,洪水防御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始终坚持“两个至上”
坚决扛起使命担当
强降雨和河道洪水造成渭南市101.71万人221万亩农作物受灾,房屋倒塌8050间,严重损坏12737间,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0.35亿元。面对突发汛情,渭南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行动,果断处置,累计出动人员7.1万人次,各类机械设备4.65万台(班)次,消耗物资物料4.84亿元,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月22日至23日强降雨造成渭南市华州区、华阴市、潼关县1.4万人受灾,特别是华州区金堆镇、高塘镇受灾严重,市委主要领导坐镇市防指指挥调度,亲自协调蓝田县委支持机械、车辆协助高塘镇道路抢险,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应急、交通、民政等部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查看灾情,指导救灾减灾工作。市县两级应急管理局紧急派送卫星电话,调拨方便面、饮用水、衣服、棉被等630万元物资和发电机、应急灯等应急设备,派遣50人救援队伍进入灾区开展救援救助、查灾核灾。面对暴雨持续可能引发山洪地质灾害的危急情况,加之道路损毁、通讯中断的不利局面,黄家村村干部按照应急方案,果断带领128名村民迅速转移至制高避险点,安全等待到县镇的及时救援,避免了人员伤亡。
10月7日,大荔县朝邑镇紫阳村和赵渡镇乐合村生产围堤相继发生漫堤决口,造成赵渡镇13个行政村及陕西省农垦朝邑农场、兰空基地17.5万亩农田受淹。洛河险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专门作出批示,中省应急、水利等相关部门领导,渭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第一时间赶赴一线指导决口封堵和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渭南市委市政府立即成立渭南市洛河大荔段防汛抢险指挥部,常务副市长任总指挥,分管水利的副市长任副总指挥并驻地指挥。渭南市防指组织水务、河务部门以及有关水利专家组成技术指导组,进行抢险技术会商,持续提供技术支撑,协调民兵、武警、消防、专业抢险队伍等300余人,会同大荔县1000余名抢险人员经过5个昼夜连续奋战,成功实现决口合龙;渭南市应急管理局紧急调动7台抢险机械,调拨1000片铅丝笼、3000平方米彩条布等抢险物料和400床棉被、200件防寒服、100套绒衣裤等救灾物资,支援决口抢堵和受灾群众安置。大荔县委县政府印发《大荔县洛河防汛抢险工作方案》,压实29名县级领导、56个县级部门、158名科级干部、1260名镇办党员干部、2150名村党员干部的防汛包干责任。按照防汛应急预案和对口安置方案,12个小时紧急转移撤离全部受灾群众25126人,通过投亲靠友、对口安置等分散安置22096人,设置14个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3030人,13个县级部门“一对一”包联安置点,集中提供医疗卫生和餐饮服务,796名转移学生就近就便入学,保证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有网络信号、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学生能正常上学。
今年以来,渭南市累计开展查灾核灾15次,下拨防汛救灾资金1200万元、救灾救助资金9445万元和物资280万元,全力支持基层防汛抢险、救灾减灾工作。接下来,渭南市应急管理局将全面落实中省关于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部署要求,加大救灾资金和物资申请投入力度,确保受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各级各有关部门正抓紧开展灾后重建,落实救助政策,积极生产自救,防止因灾致贫返贫,维护受灾区域经济社会和群众生产生活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