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河村村民在分拣、包装刚刚收获的苹果(十月二十七日摄)。延丹 摄
“100箱山地苹果?没问题,今天就给您发货”“咱的苹果纯天然、无污染,营养又健康,您放心吃”……
深秋时节,榆林市子洲县张家河村果农张世金种植的500亩山地苹果大获丰收,订单如雪花般飞来。刚刚挂掉客户的电话,他又和工人们忙着选果、包装、运输,虽然累,但同时也兴奋不已。“今年苹果是首次挂果,效益不错,估计能赚100万元,明年肯定会更好!”张世金爽朗地笑起来,声音洪亮,传遍田间地头。
这样的笑声,在广袤的榆林大地上,在全市139万农民中还有很多很多。
产业链上唱起致富歌
果园效益好,高兴的不只是张世金,还有张家河的广大村民。
过去,张家河村的群山上一片荒凉,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对于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增收致富,村民想都不敢想。四年前,在脱贫攻坚的阵阵号角声中,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与支持下,能人张世金返乡建起果园,依托“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贫困群众嵌在产业链上。如今,仅在果园务工一项,该村脱贫群众年收入可达2万元,真正实现了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绥德县郝家桥村考察时强调,“山沟沟能走出致富路、过上好日子,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而榆林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也已在郝家桥村的山山峁峁间结出了累累硕果。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郝家桥村,2014年共有建档立卡人口236户548人。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该村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建成生态果园、温室大棚、湖羊和生猪养殖场、光伏电站等项目,构建起集现代农业、规模养殖、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产业体系。
如今,郝家桥村集体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3元,该村也因此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始终聚焦群众持续增收这一核心,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深入实施“4+X”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累计发展山地苹果、蔬菜、马铃薯种植420余万亩,小杂粮、中药材等也已成为南部县区重要的富民产业;整市推进“三变”改革,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脱贫群众中长期产业项目全覆盖,全市1284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3.6万户农户增收致富。
民生工程温暖百姓心
近年来,榆林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逐步转向农村,2016年起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开展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等阻碍乡村发展的民生难题一一得到解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工作持续推向纵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今年,榆林市又扎实开展了“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回头看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整改相关问题135条,建立问题排查整改长效机制,行业部门开展常态化监测,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全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907户、宜居型示范农房改造200户,安排专项资金1.09亿元建成供水工程403处,16.91万人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在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对接用人单位、建设社区工厂、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脱贫家庭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全部落实,全市无因贫辍学脱贫学生;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脱贫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
此外,榆林市还全面强化小额信贷的“输血”和“造血”功能,对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及时授信放贷,让他们贷得“安心”、办得“省心”。截至10月底,全市今年累计新增发放贷款2.99亿元,贷款余额累计达到5.34亿元,支持6801户脱贫户、28户边缘易致贫户发展苹果种植、小杂粮加工、牛羊养殖等致富产业。
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
近日,佳县泥河沟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告一段落,来自榆林市文旅局的第一书记慕焕文和驻村工作队队员顾不得休息,又开始了对脱贫户的新一轮走访。
边缘易致贫户武小利远远看到慕焕文一行走过来,高兴地喊道:“慕书记,你一直鼓励我发展养殖增收致富,快来看,我买的羊子都回来啦!”看着圈舍里满满当当的白绒山羊,慕焕文打心底为武小利高兴:“你要坚定信心,努力把日子越过越好。”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群众喜爱的帮扶干部,慕焕文曾长期扎根绥德县寨则山村带领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多次被市县乡授予“优秀第一书记”称号,并获得了寨则山村“终身荣誉村民”称号。今年6月,他又主动请缨投身乡村振兴工作,并紧盯泥河沟村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争取资金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带领村民向着“绿色生态康养度假村”的目标不断迈进。
据了解,为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今年榆林市聚力织严织密防返贫动态监测网,根据不同风险类别、劳动能力和内生动力状况,有针对性地落实产业就业、兜底保障、扶志扶智等帮扶措施,创新开展结对联户帮扶,为所有监测对象确定监测联系人,持续跟踪回访,确保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先后落实各级衔接资金22.85亿元,其中市级衔接资金9亿元,较去年增长4%,资金投入只增不减;中、省、市、县四级累计派驻1000支驻村队伍、3100名驻村干部到村帮扶,凝心聚力帮助群众走好致富路;全面加强驻村队伍管理,成立驻村队伍管理领导小组,明确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职责任务,设置1个月的“传帮带”交接期,确保干部“派得出、管得住、用得好”。
广袤原野荡漾着丰收的喜悦,家家户户传出欢快的笑声。当下,榆林广大干部群众正坚持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力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愿景,正一步步从梦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