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双碳”战略承压期、转型升级阵痛期和高质量发展攻坚期相互渗透叠加的复杂局面,作为能源大市的榆林,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扎实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持之以恒稳增长,千方百计促投资,克难攻坚谋跨越,奋力谱写榆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稳增长 筑牢转型升级“压舱石”
11月13日,首批俄罗斯埃斯坡原油从山东黄岛港原油码头跨越1200公里,抵达榆林炼油厂油品集运中心,标志着延长石油集团炼化公司成功打通进口原油来陕加工渠道。此举除有效提高榆林炼油厂加工负荷(每年可新增50万吨原油加工规模)外,还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石油化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了油煤共炼等产业的协同效应,每年可为地方增加产值30亿元左右;
11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4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一次打通全流程,成功产出合格乙二醇产品,开创了国内煤制甲醇联产乙二醇向可降解塑料产业链延伸先河。这既是企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实际行动,也是榆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力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的成果展示……
高端新增产能的形成,不仅是榆林持之以恒稳增长的缩影,也是全市上下狠抓产能释放、机制保障和营商环境结出的硕果。
今年以来,榆林坚持用足用好中省能源保供政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释放煤炭产能,中省分配的2662万吨新增煤炭保供任务已全部签订保供中长期合同;加快73处“一矿一策”整改煤矿审核进度,陆续予以复工复产;推动14处已批复产能核增煤矿和56处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矿产能释放,对其他26处产能核增煤矿加快批复进度,力争全年煤炭产量达到5.5亿吨。紧盯重点油气开发企业,统筹推进了337个新打油气井审批、开钻及完钻生产,确保全年原油产量、原油加工量、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050万吨、410万吨和250亿立方米。督促停产检修的电厂开足马力生产保供,确保全年发电量达到1400亿千瓦时。
与此同时,榆林还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苦练“内功”强化制度建设,为企业排忧解难,解除后顾之忧。其间,全市持续强化工业运行调度,每月对中省重点工业企业进行一次监测分析,每季度对各县市区、园区、市级相关部门工业稳增长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全市已形成投资但未入库的项目进行摸排,帮助完善入统手续,做到应统尽统;建立不同行业产值10亿元至30亿元、30亿元至50亿元、50亿元至100亿元、100亿元以上重点企业库,并将其列为重点保障对象持续跟进服务;建立市县两级政府与中省驻榆企业沟通对接机制,加强对接服务,及时主动掌握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生产运行中的困难问题。
得益于不懈坚持和努力,今年前三季度,榆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超过40%,原煤、原油、天然气、发电量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新高,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着磅礴的榆林力量。
促投资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11月15日,榆林市2021年第四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涉及重点项目196个,总投资40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8亿元。其中民生类项目占开工项目总数的56%;46个产业类项目总投资303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亿元;40个生态保护项目则涉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生活垃圾处理等多个方面。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更是奋力谱写榆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坚实基础。在全市上下坚决执行党中央部署,严控“两高”、力促“双碳”,主动对“十四五”规划盘子中40多个总投资超7000亿元的“两高一资”项目进行压减的大背景下,取得这样一份成绩单,其含金量无疑更高,其背后付出的努力也无疑更多。
今年以来,为高质量推进全市促投资工作,榆林全面推行市县两级分管领导主抓的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工作机制,根据项目推进需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中解决具体问题,累计梳理问题事项98个,研究解决60个,办结率超60%,直接推动了省十七运会运动员村、科创新城市政一期道路、红石峡国家文化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完成投资超过40亿元;坚持台账管理,组织开展稳投资工作全面检视,按照用地、环评、能耗、林地等4个要素类别,分县区、部门建立问题台账,对149个重点项目梳理出360项审批问题,实行“双周调度、按月通报”制度,有效推进项目开复工建设;开展重点项目冬季攻坚行动,利用当前冬春休工期,集中力量破解项目前期滞后和储备不足等问题,提前下达1.29亿元前期费用,启动总投资409亿元的97个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的设计、招标等前期工作,重点协调解决95个项目的520项审批事项;强化调度考核,坚持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推进和问题台账解决定期调度通报,先后两次提请市政府约谈进度缓慢、推进不力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6人次。
稳增长,促投资,向着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目标,榆林牢记初心、健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