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18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
西部网讯(记者 陈婷婷 摄影 赵昊)“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4月3日,“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18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清凉山,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追寻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集体诵读重温“新闻工作者四十八字工作方针”。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这片土地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以及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曾轰轰烈烈地上演着。而在延安城下的清凉山上,一代新闻人为祖国的革命事业贡献过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他们以笔为剑,在缺衣少食,物资极端匮乏的困难条件下,以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忆往昔 峥嵘岁月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在这里,博古、杨松、张闻天、余光生等一代新闻人用“一支笔”唤醒了千百万工农。
在清凉山上,同样培育了以袁牧之为代表的一批左翼电影工作者,30年代的左翼电影展现民族危机,追求爱国情怀,激励了一批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
峥嵘岁月里,党的新闻机构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呼吸相通,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毅将军曾赋诗称赞:“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看今朝 砥砺前行
延安新闻纪念馆共分为“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延安时期的新华通讯社”、“新中国出版事业的摇篮”、“延安时期的党报与报人”、“人民广电事业在这里起步”五个单元,通过馆内展出的珍贵文物、历史图片和重要文献资料重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广大新闻工作者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马兰纸,印刷报刊和马列著作,办起通讯社和广播的生动历史画面再次浮现在记者们的脑海里。
陕西传媒网记者王轩宇特别激动,因为在这里,他找到了《陕西日报》的前身——1940年3月25日在延安创刊的《边区群众报》。他说:“我看到了我们报社的发源地。当我用我的相机,拍下当年我们相机的样子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份传承,这一点让我很激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社地点变迁了,我们采写新闻的手法也更新迭代,从纸质新闻,发展到了全媒体新闻。希望在新的历史潮流里,我能够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更好地为陕西群众做出贡献。”
党史研究者、微博博主“半杯馊茶”引用著名记者范长江的一段话表达自己参观新闻纪念馆之后的感受:“似乎很神秘的新闻记者职业,还是把最平凡的人格问题,做成了根本的第一的信条。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谈到其它各种技术的问题。新闻记者应该是社会所敬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陷,就不能算作新闻记者。因为新闻记者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影响太大,不能作为普通人看待。”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48个字高度概括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为新闻舆论战线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在新闻纪念馆内的旧址上,采访团记者共同诵读:“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4月3日,“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18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
4月3日,“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18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
4月3日,“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18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
4月3日,“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18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
编辑:张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