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群
唐村,位于秦岭山下南五台北麓的长安王曲,号称一处“在山和城之间可以安放乡愁的地方”,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如画,附近有张学良公馆、药王庙等众多历史遗迹,还是一代文豪柳青《创业史》的创作之地,可以说是一片历史遗迹和乡村文明交融而成的风水宝地。
沿着新修的马路蜿蜒而上,就到了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车停在北边入口处,一下车就被眼前一望无垠的金色稻田吸引住。一眼望去,金灿灿的稻穗,颔首弯腰,散发着醉人的芳香。微风拂过,涌起一波又一波金色稻浪,好像是为丰收的田野唱赞歌。天公不作美,又飘起了细雨。秋风拂身有点凉意,我的心却格外安静。行走在田间地垄,抚摸着沉甸甸的谷穗,久违的感觉涌遍全身……眼前的一切何曾熟悉!那是生我养我十八年的故乡。她位于终南山下紫沟河畔,是一个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
举目远眺,塬下从南堡寨村到曙光村、高湾村,500余亩稻田展开了一幅田园生活画卷,本地王牌品种“桂花球”大米丰收在望,每一个饱满的谷穗,既凝结着农人辛苦劳作的汗水,也延续着最悠远的乡村记忆。时至今日,长安唐村的三元合作发展模式逐渐清晰,已形成了农事体验、田园观光、盛唐郊野文化与乡村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全新旅游形式。朋友的老家在此地,每到插秧时节,从他的朋友圈都能看到唐诗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终南水乡胜景,唤起了我儿时许多美好的回忆。听说如今,南堡寨村和周边村庄种植的桂花球米经过文创加持,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唐村还积极通过“非遗赋能计划”将此地的非遗进行提升,推出了诗唐集“花欲燃”系列黄酒、“百年老油坊”菜籽油等农事文创产品;桂花球大米、小麦、油菜等作物,也与一些知名品牌企业确立了合作模式。
步入唐村,尽管天空细雨霏霏,但行人却不少。五颜六色的雨伞仿佛盛开的花朵,给阴晦的天气增加了一抹亮色。据资料记载,唐村的前身就是南堡寨村。上个世纪90年代,因为电力和水资源匮乏,再加上交通不便,南堡寨村村民住在30多米高的塬上,生产生活非常不便,而大部分土地在塬下,日常劳作很辛苦,每到收获季,只能用人力从塬下把粮食拉到家里。2000年,南堡寨村开始了整村搬迁至塬下,塬上的老村落自此成为废弃的荒村。
南堡寨村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源于2016年5月天朗控股集团一次意外探访。一行人从西安出发,驶向秦岭终南山。之前基于对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解读,他们遍访秦岭脚下各个村落、乡村名人贤士,想在山和城之间觅一处安放乡愁的地方。当他们来到南堡寨村的老村塬上,被眼前的景观震撼了。近百座极具关中建筑风格的院落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风雨和沧桑。极目远眺,麦浪翻滚,黛青色的终南山云遮雾绕,映衬着纵横交错的田野和村庄。这不正是他们苦苦寻觅的地方吗?
于是,在农业农村部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长安区委区政府和天朗控股集团联手下,总规划面积约38平方公里的“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应运而生。南堡寨村的样貌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如今这里土地平旷,绿荫蔽日,屋舍俨然,一派诗意田园之居,就连里面的配套商业也极具人文和田园特色。开元风雅、荷染山房、美食好友会、三巡酒馆、诗唐·花朝艺术民宿等特色业态,乡村图书馆、红薯博物馆等特色场馆,布置得错落有致,重现了唐诗山水田园里的生活,纾解了工业城市遥远又浓郁的乡愁记忆。
每每读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顿觉唇齿生香,心慕神往。遥想自己也置身于山间茅屋,布衣茅蓬闲吟月,诗酒耕读淡持茗。那种悠哉闲适的活法简直可与神仙媲美。如今漫步于唐村的诗唐艺术中心,让人有种一梦回唐的感觉。这片区域曾经有着璀璨的过往,已考古发现的遗址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曾是汉代离宫御宿苑所在地。唐朝时期更是达到了人文鼎盛的巅峰。杜牧、韩愈、崔护、岑参、韦应物等诗人在这里居住生活过,数百位诗人名士在此郊游雅集,激扬出千余首唐诗,成为唐诗田园的精神原乡。古村的诗唐艺术中心,不同于大型综合博物馆,这里集中展现了唐代的茶文化、酒文化和宴文化。一茶、一酒、一诗、一书,带我们穿越到心中向往的盛世大唐。黑木门、土房子、织布机、瓷枕头,关中古村落的乡愁记忆馆,唤起人们许多美好的童年时光。
忽然,一股清香萦绕在鼻间,不似玫瑰的浓郁,也不似雏菊的淡香,却使人感到舒畅、惬意,抬头一看,原来是糖炒栗子的摊位。顺手买了一包,温热的香气在全身升腾。穿行在唐村古街,耳畔似乎还飘着各种商贩的叫卖声,南腔北调此起彼伏,它们从遥远的乡村走街串巷飘向人们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