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集纪录片《解秘秦腔》第一季(32 集)在陕西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首播。陕西工人报记者对该纪录片编剧导演、陕西工人报社原编辑记者惠焕章进行了专访。
记者:首先对《解秘秦腔》第一季即将开播表示祝贺!你拍摄该片的初衷是什么?
惠焕章:《解秘秦腔》剧本创作开始于2013年。当时,我们正在拍摄纪录片《关中记忆》和皮影戏资料片《碗碗腔》,让我有机会接近和研究秦腔。我发现,秦腔不只是一个地方戏曲种类,而是一个贯穿整个中国戏曲史,对中国所有戏曲产生直接而深刻影响的基因性戏曲,是整个中国戏曲的精髓和中华文明中最闪亮的组成部分。
人们对秦腔之所以不够重视,主要是基于明清以来,秦腔被称为民间的花腔,和被称为宫廷雅戏的昆曲在花雅之争中,受到了官方忽视。人们无视在民间的花雅之争中秦腔完胜于昆曲的事实,以及几千年来秦腔对中国戏曲的主导作用,最终将昆曲定义为中国戏曲的鼻祖。2001年,昆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秦腔则被正式定义为地方性戏曲种类。为了让人们全面深入了解秦腔,以及真实客观了解中国戏曲,于是我的脑海中便产生了撰写秦腔纪录片的念头。
记者:听完介绍,感觉秦腔真的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戏曲种类,它的内含非常丰富。那么,这部纪录片将会告诉观众什么呢?
惠焕章:撰稿之初,我一直在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这部纪录片究竟应该让观众看什么?是让观众看戏,看演员,还是看它幕后的综合历史文化现象。深思熟虑后,我选择了后者。
因为纪录片是面对大众的,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看戏。而对于秦腔戏迷来说,他们并不缺少看戏的机会。对秦腔历史及文化现象的了解,不仅是每个戏迷的需要,更是每一个关注秦腔乃至关注整个中国戏曲历史文化的人都需要了解的盲区。于是我决定从秦腔的源头入手,从秦腔的起源发展、历史传承、演出场所、观演习俗、演出班社、角色行当、服装化妆、舞台美术、砌末道具、剧本音乐、分支流播等各个方面,对秦腔乃至中国戏曲,进行了深度解剖和全面透视,在全面学习研究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完成了该片的剧本创作工作。
记者:听说这部纪录片拍了7年,为什么会有这么长的时间?而且听说运营工作也十分艰难,你们又是怎么走过来的?
惠焕章:《解秘秦腔》剧本字数超过11万字,影片时长612分钟,也就是10个小时以上,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的资金也是巨大的。而当时,我们的纪录片《关中记忆》还在拍摄制作中,为了减少运营冲突,所以《解秘秦腔》的剧本创作完成后,拍摄制作工作并没有展开。
幸运的是,2015年我们参与了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项目的标段竞争,我们中了陕西区第一标。由于我们此前对秦腔已有研究,所以不仅成功完成了拍摄任务,而且制作的纪录综述片,被文化部作为样片,成为全国各省所有标段参照的样板。
这次拍摄,让我们有机会拍摄了多名秦腔传承人,掌握了大量有关秦腔的第一手视听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对于工程浩大的《解秘秦腔》来说,仍显得微不足道。
2017年,我们历时8年拍摄制作的52集纪录片《关中记忆》终于完成,首次在陕西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播放。从台里及观众反馈的信息看,收视率和观众评价都非常高。不仅如此,该片还荣获多个大奖。这些意想不到的荣誉,给我们拍摄《解秘秦腔》带来了信心。
2017年底,《解秘秦腔》拍摄制作工作正式开始。但紧接着,随着全国性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宣传政策调整,致使此前《关中记忆》合作的很多客户,无法再进行新的合作。《解秘秦腔》的拍摄制作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但是在非常艰难的困境中,大家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相信,秦腔及整个中国传统戏曲,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前消失的,把这些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下来,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的坚持得到了一些新老客户和有识之士的认可,给我们雪中送炭,提供了资金支持。正是在这些客户和有识之士的支持帮助下,我们靠着坚定的信念一路坚持下来。
目前,我们基本完成了《解秘秦腔》的拍摄制作工作,近期实现第一季首播,第二季也有望在今年内全部完成。虽然从最后的成片看,其技术水平和影片质量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我们靠着坚定执着的努力,用微薄的投入,完成了如此巨大的超级工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记者:这部纪录片取得了哪些成就?
惠焕章:《解秘秦腔》是我们继《关中记忆》后,又一次刷新了陕西历史上最长纪录片纪录,同时还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戏曲主题最长纪录片纪录。
记者:你们未来还有哪些超级工程,能向观众透露一下吗?
惠焕章:我们的第三部纪录片《讲述长安建都史》,共88集,已于2019年正式进入拍摄制作阶段,目前仍在推进中。
另外,我们的第一部纪录电影《走近易经》的拍摄制作工作已基本完成,即将上报省电影局和国家电影局进入审片程序。我们还有多个大型影视项目正在或即将启动,欢迎大家关注。
惠焕章,出生于渭南市华州区,毕业于西安陆军学院,后转业至西安市委宣传部。1991年在陕西工人报社任编辑、记者、广告部主任等职。2007年响应国家号召,停薪留职,成立陕西美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从事图书编辑出版发行工作。2010年进入影视界,先后在陕西广播电视台创办《安全生产》《明日之星》两档栏目,开始创作拍摄第一部纪录片《关中记忆》。截至目前,共拍摄制作播出电视节目900多期,拍摄制作专题片、宣传片、汇报片、微电影、MV上千部。创作摄制了电影三部,分别是《男二本色》《任性的硬币》《我们是认真的》。创作摄制大型纪录片两部,分别是52集《关中记忆》和即将播出的68集《解秘秦腔》。
所获奖项
电影《男二本色》,入围2016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和2019巫山艺术电影周评选单元。
纪录片《关中记忆》,先后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2017优秀对农电视作品一等奖、2018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二等奖和2018哈尔滨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二等奖。
微电影《使命》(原三原县安监局出品)获2018陕西省安全微电影微视频比赛一等奖。
微电影《抉择》(商洛军分区出品)获2018全军第三届微电影创作比赛二等奖。
微电影《24小时》(陕建二建集团出品)参加2019年全国总工会微电影征集活动,入选前50部全国巡展作品名单。
微电影《秦春日记》(陕北矿业张家峁矿出品)获2021陕北矿业公司微电影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