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非常乐见文学百花园里又多了一枚璀璨的花朵,文学精神宝库里又收获了新的果实,文学创作队伍里又多了一位睿智优雅的创作者。”西安老城根西安方所书店,在由陕西省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太白文艺出版社主办的“《素言》《素雨》新书分享会”上,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雅丽一席发言,让现场诸多嘉宾观众对诗人素言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分享会现场,素言讲述了诗集中部分诗歌背后的创作故事和写作心得,诗文与配图背后细腻的情感波动,使现场观众读者被深深吸引,从而对于素言的诗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现场嘉宾就素言诗歌的文学内涵和价值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阎安
《素言》《素雨》新书分享会嘉宾合影
很高兴啊,参加素言的分享会。因为我是《延河》的编辑,比较早地接触到了素言的创作。今天到场的读者的结构很复杂,层面比较高,不是一般的大众读者,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话题弄得专业一点儿。对于博大浩瀚的中国古典诗歌史,包括现代汉语诗歌史,对他们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属性,以及它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历史流变。诗歌这个文体,从古典诗歌到现代汉语诗歌,它与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文明的关系,相互之间的这种互动和影响太大了。对于我来说,我可能是它的一个热爱者,我也不敢妄言。但是我今天结合素言的诗,刚才素言通过屏幕来分享她的诗歌的时候,我感觉到她的诗歌从指向上,无论题材还是意向上都是指向自然的。自然有各种各样的维度,有宇宙的维度、太阳系的维度、星空肯定是一个啊,还有自然的维度、故乡的维度,所有这些东西,跟我们如火如荼的现代化生活形成了一种对峙。我觉得我对素言的诗歌是一开始就是这种感觉,虽然我们今天算是第一次见面,以前在发稿子的过程中经常会用短信、电话沟通联系一下。那么我们究竟是以怎样的一种现代精神,在内涵的格局上展开对她诗歌的解读?首先我想有这么一个基本的东西,就是我们说到一种文明、文化的冲突,人和自然的冲突,这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冲突,人和文明、文化在现代化背景和记忆里的这个冲突。我们一般看到的都是那种大的冲突:中国和美国的冲突,中国和欧洲的冲突,东方和西方的冲突,当然从政治上来说是高层。有我们看到的各种冲突,城市和乡村的冲突、高层和底层的冲突等具体的冲突。但是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穷人和富人的冲突,而看不到一个个体的人,基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内在建构的一个个体的人、个体的生命,他的内心与时代和环境的冲突,文明的冲突,现在我们要上升到这个角度来说。这两本诗集最终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后面她自己的一个文章,把故乡、把秦岭、把她所有诗歌的核心、把一个意象式结构定位到故乡——秦岭上。我原来看她古体诗全部是关于秦岭的,而现代诗歌比较多地涉及到个人的日常、社会的情感等,但是它的核心还是与秦岭有关,就是与现代化的生活和人的境遇形成强烈对峙关系的自然。所以她这两本诗集在诗歌之外、诗歌之内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什么内涵?我感受到了更深的东西。在这样一种现代的文化、文明的背景际遇里的冲突,它实际上是已经个人化了、日常化了以后发生在知识分子身上的一种周旋,我觉得这是最核心的。我从这几个方面说一下。一个就是现代化对人的异化和人对这个东西的反抗方面,现代人、现代化就是告别自然,告别一种无休止的本体事件、自然事件,人的终极根源,也是终极根源的分离、分裂、异化。看到个体、个性、碎片的那种不完整感,就是整个现代生活,现代人有一种被连根拔除的感觉。现代生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无根的漂泊。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素言这个当代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感觉,一定要追溯她选择的一个文化的、审美的自我装置、自我建构,她的本意是个什么?我觉得她这种知识分子,尤其像西方经济学这种专业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可能是她的精神、她的心灵对环境、对这种东西的调节。这种知识分子,她在文化上的感觉,她同样可能也像现代化本身形成的人的外在的、内在的关系一样,存在一种未明的孤独,那种矛盾感、那种撕裂感,就是人的那种异乡感、异化感、异地感。我觉得这里面一方面是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追溯自然,也是追溯人的根源。这里面是不是表达了一种归属感?我觉得就是在当下的这种语境中体验的话,她也表达了作为知识分子跟社会、跟时代的本质关系,就是互相承担、互相结构上的一种关系,这是非常隐秘的。由于她自身的一种修养,还有她个人在文化上的这种自我选择,她把这个隐秘起来了。归根到底,她还是表达了一种当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以及那种飘零感。寻找用这种方式,对这种极度的、自然的、深度的凝视,来表达一种寻找自我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一个行动方案和解决方案。这种方案是无言的,就像刚才孙皓晖老师和阿莹老师说的这种境界,就是她不用说出答案,但是答案全部在这里面,她的答案就是一种反方向的行动,她非常地投入,非常地迷恋。尤其是在她的古体诗里面,对秦岭的那种观察、那种理解,达到了一种雕刻般的反方向的表达,达到每一个细节里面。我觉得这种知识分子和自然的这种路径的、内心的、精神的这样一种寻找,是整个这两本诗集在审美和思想上的一个最突出的、最基本的东西。我在自己的札记本上说,你有两座秦岭,一个是自然的、上帝的秦岭,那就是古体诗的这一本,全部都是另外一个秦岭,你竟然弄了一本古体诗。诗歌里面的每一首,都有一种不亚于中国古典诗的那种自然山水意境方面的美,这个东西是非常不容易的,非常了不起的。你还有一座秦岭,这个秦岭就是汉语本身,我们说秦岭是中国文明、中国文化本身的一个根。我觉得古体诗就是汉语语言意识的根。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诗歌和古体诗之间,在它们内部一直有争论。我喜欢古典诗歌,但是我是一个书写现代诗歌的人。这种内部之间的争论,孰优孰劣也一直在进行。有的人说,现代汉语、格律诗无法表达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事物,无法表达人类很复杂、很结构化、很分裂化的现代性的思想和情感。我看了素言的古体诗以后,有一种体会,就是说这个东西不能绝对化,比如秦岭这种对象,她的表达就是一种整体性的表达,比如秦岭里面的一片云、一只鸟、一座山、一块儿石头,某种程度上都有它的地球、宇宙、整体的、自然的那种上帝的背景。你表达秦岭的一片云的时候,你如果像现代诗里面的就是见风是风,见雨是雨,非常分裂地表达它,就把秦岭表达偏了。在这种程度上,古体诗、格律诗更适合表达它。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现代诗歌里的这种意境、这种建构变得不那么单薄,这跟中国人的文化习性都是密切相关的。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古体诗和现代诗中,她放弃、绕过现代化的那些对人构成对峙的、负面的东西,与自然,当然,这个自然是与她自己的建构融在一起的,也是有自我与自我对话,凝视自然、自我,发现自然、自我。这样的诗歌,本身自带三分境界,自然就高人三分。如果我们读唐朝的诗,是李白还是杜甫的唐朝更有价值,文化价值更高,认识价值更高,还是王维诗歌里面的文化价值更高,审美价值更高?这个我们现代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在古体诗里面,说你是当代王维,也不能这样说。但是整个诗境的营构和追求,以及最终能够在现代化的语境里形成一种强大的对抗状、对峙状态,你的古体诗是自然的,是好的。整体来说,这个书也出得很精致。我觉得中国文化历史上也是这样,就是知识分子,有时候不是如火如荼地传承我们的精神和文化,有时候就是背过时代,翻过它的主页,然后在它的池塘里,自己豢养自己的月亮、自己的莲花,然后形成一种顶天立地的文化的内在传承。最重要的,归根到底的是滋养一个民族,是一种整体,一个种族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承。素言的这两本诗集以及她的这种审美、文化立场和姿态的选择,我觉得不能说是溯源,如果说溯源已经达到了一种什么绝对的成就,已经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方案,这个东西这个事不能这样说。但是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的,这个是不打折扣的,一看这个人,她就是这样一个状况,就是一个启发。而我们的现代化,确实有多维度、多路径的需要,需要所有的知识分子共同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这种新的内涵的更新和觉醒的完成。
补充一句,秦岭是中国的,中国有两个自然,一定要是两个自然。秦岭就是那个最极端的自然,而汉语是我们的人文自然,这两颗太阳必须并驾齐驱,照耀我们,我们才是有力量的,才是吉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