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感

发布时间:   作者:房斌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16F35

看到各种新闻媒体接连播出《梁家河》出版发行后,人们争相购买阅读的场景,我也迫不及待地向往早日能看上。5月16日终于圆了我的梦。陕西城固县博望街道办事处党委给每位机关干部配发了一套书籍,其中就有《梁家河》,我如获至宝地带回单位,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仅用了一周的业余时间我就认真系统地读完了《梁家河》,给我的感觉是图文并茂朴实、亲切,字里行间流露出最淳朴最真实的黄土地情感。我没有当过知青,但是感染着我这位出生在60年代,在80年代参加工作的乡镇干部。勾起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情感的共鸣。我清晰地记得,当时我6岁左右经常跑到离家很近的知青刘小明居住处听他给我讲故事,我帮他烧柴禾做饭呢!

《梁家河》真实地记叙了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时恶劣的环境,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以及受“父亲冤案”的影响,一段时间里曾沮丧过。后来,在姨夫姨母的教诲下又回到了梁家河,从此,扎根梁家河。面对现实不畏艰难困苦,从不适应生活环境,不会干农活到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和生产劳动。先是跟着乡亲们学着干,然后发挥聪明才智带领乡亲们巧干。来了个跨越式的飞跃。首先是解决吃饱饭多打粮食的问题,先后打了四处大坝,粮食得到了增产,吃饭有了保证。其二是兴建沼气,改建厕所,解决燃料短缺问题。其三是开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店既增加了乡亲们的收入又方便了生产生活。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那样一个讲“成分”的年代里。“成分”决定着人生命运的时候。习近平没有被“黑帮子弟”的帽子所压垮。虽然,招工、上学、当兵、入团、入党等对他是关闭的,他没有怨天尤人、灰心丧气而是坚强地顶住了这个巨大的精神压力以看书学习和为乡亲们办好事实事来缓解压力。在申请人团、人党时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十次直至批准。

新中国诞生之前,也就是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八角楼上的清油灯下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40年后,习近平同志在延安梁家河的知青窑洞中在煤油灯下研读马列、哲学、中外名著,为当今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2875F

习近平同志担任国家领导人以来,还一直惦记牵挂着梁家河,多次回访看望慰问曾经与他一起学习生产劳动的乡亲们。他的许多理论体系都来自于他置身于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再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是他在梁家河当农民时亲身体验和了解到乡亲们的疾苦后凝结而成的。梁家河的这七年里,他的身心虽然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砺却创造出了最为宝贵的财富。( 作者单位:城固县博望街道办事处文广站 )


编辑:唐伟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