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斗“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就陕西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
这是深深的牵挂——总书记深入企业、农村、学校、革命旧址等地进行调研,一言一语都体现着对陕西发展和陕西人民的深切关怀,彰显着大国领袖的魅力和爱民为民的情怀。
这是巨大的鼓舞——总书记所到之处,让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增信心。这既是对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推动新时代追赶超越具体行动的肯定,更是对我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鞭策。
这是殷切的期望——总书记就陕西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为陕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当从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明方向、找方法、增动力,只争朝夕、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回报总书记、党中央的关心厚爱。本期评论,结合总书记此次来陕考察作出的重要指示、明确要求,围绕绿色发展、生态建设、办好教育、民生保障、铭记来路等展开论述,以激励全省上下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更加扎实有力地办好陕西的事情,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9月的高西沟村,青山叠翠。近年来,该村将生态治理和特色产业有机结合,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让老百姓从黄沙漫天的黄土高原住进了山清水秀的“陕北小江南”。 记者 李旭佳摄
走好路,就要不忘来路
汪曼莉
9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榆林考察调研。在郝家桥和乡亲们告别时,总书记回顾这一行,语重心长:
“到这里来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很多体会,可以说满载而归。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走过来的,从井冈山走到陕北,从陕北到西柏坡,再走到北京,一路上赶考。看到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建党100年,中华民族翻天覆地的巨变。我们要继续把这条路走好。走好路,就要不忘来路。看看过去的沟沟坎坎,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不忘来路,方知何往。长长的来时路,写满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战和百折不挠,绘就了新中国的胜利曙光,照亮了每一个中国人站立起来的身躯;长长的来时路,写满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筚路蓝缕和顽强奋斗,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两弹一星”、工业发展,中华民族自此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长的来时路,写满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开拓进取和勇往直前,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长长的来时路,写满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披荆斩棘、栉风沐雨,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抗击疫情的众志成城,伟大建党精神的砥砺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忘来时路,是为了更好地铭记。铭记历史、铭记磨难,铭记我们党应对惊涛骇浪、艰难险阻时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精神;铭记我们党带领人民,于苦难中奋起、逆境中前行,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铭记我们党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带领人民一往无前的无畏气魄和坚实足印。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忘来时路,是为了更好地砥砺前行。唯有回望来路,我们才能明白,中国共产党靠什么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唯有回望来路,我们方能知晓,中华民族是怎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唯有回望来路,我们才能洞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前行、开创美好未来的初心何在、力量何在。
回看走过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不忘来时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当前,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肯定会遇到以前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肯定有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面对挑战,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以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勇于斗争的精神,肩负起历史重任,主动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继续走好前行的路。
从井冈山走到陕北,从陕北到西柏坡,再走到北京,继续走下去,走好路,就要不忘来路。回眸是波澜壮阔的岁月长歌,前望是激动人心的时代新航。相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我们一定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走向更光辉的未来!
好一幅色彩斑斓的大写意
温姣
9月高西沟,秋风习习。满山都是青翠的松、柏、槐、榆、杨、柠条,特色经济林苹果树、枣树、杏树、核桃树鳞次栉比,“黄元帅”“红元帅”硕果飘香……如今的高西沟早已告别了“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走,籽苗连根丢”的困境,到处都是山青水绿、风光旖旎的好景象。
沧桑巨变,源于理念之新。高西沟是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它的变迁看似是战天斗地、征山治水的结果,实际上是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效应,其成功经验生动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
高西沟开创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的先河,是陕西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陕西扎实开展生态空间治理重大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持续实施秦岭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流域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生态空间治理重点工程,生态环境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达到60.68%,全省森林覆盖率在45%以上,整体正在向“深绿色”迈进。
在陕西进军“南美北绿”生态建设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了“人”的力量。历史经过1000多年,毛乌素从绿洲变成沙漠;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群众70多年,把沙漠变回了绿洲。从20世纪的惠中权、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漆建忠、朱序弼,到新世纪的杜芳秀、张应龙、李增泉……一位位治沙英雄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治沙壮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榆林人续写绿色传奇。目前,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为中国创造了极大的生态福利、绿色福祉。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如果仍然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只认GDP的错路,就会破坏生态环境,也极大制约持续发展的后劲。保护生态环境,源头严防胜于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只有防患于未然,才不致形成“破窗效应”。对陕西来说,如何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强化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监管,下气力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为全国守牢生态安全底线,创造更多生态福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实施生态空间治理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出一条高质量的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时代责任。相信总有一天,高西沟色彩斑斓的写意会铺展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描绘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大美画卷。
中华民族复兴 教育是基础
梁少飞 南楠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绥德实验中学考察时强调,中华民族复兴,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民族有高度文明的精神素养,基础在于教育。
历史告诉我们,教育有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纵观这5000多年,中华民族涌现了无数文人学者,诞生了无数创造发明。前有孔子办学教育三千弟子,后有官学设立培养天下人才,教育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践充分证明,教育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当前,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教育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陕西作为教育大省,要始终把教育当作头等大事,锚定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让教育改革持续走深走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要鼓励倡导学生向古圣先贤、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折射出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更高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要做强做优校内教育,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不超纲、不超标、不超进度,切实做到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素质教育等综合素质类课程,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推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全方位融合,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以立德树人铸魂,握紧教育现代化之钥,我们一定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杨京保
从“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杨善洲,到“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再到“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都是小事”的兰辉……“人民”二字,重于千钧。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坚持人民至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全部工作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上被写入党章的。作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陕西奋进新的征程,开创美好未来,党员干部更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人民至上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之中,尤其是当前要以群众满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办好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灾后恢复重建、市县换届等工作。
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回首百年路,我们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们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今年入汛以来,我省出现多轮降雨,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局部强度大。面对汛情,党员干部紧紧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起攻坚克难,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汛堤坝。新征程上,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团结全省人民满腔热忱地投身于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一切为了人民,为三秦百姓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从脱贫致富到创业增收,从养老教育到医疗社保,从社区建设到公共服务升级,既展示了三秦大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见证着陕西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改善民生的深刻行动。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好“小切口”改革组合拳,建立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实际问题项目清单,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为“履职清单”。要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做大产业、扩大就业、发展县域经济促进群众增收,推动义务教育“双减”落地见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抓好秦岭、黄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等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尽最大努力让三秦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黑色革命”到“绿色发展”
孙萍
习近平总书记到榆林考察调研,第一站去看“煤”。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坐落于毛乌素旁、秃尾河畔,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前往。沿途,荒漠里的绿、绿色里的村、原野上的塔罐,总书记透过车窗看了又看:“我当年在延川插队的时候,榆林是全陕西最穷的地方……后来一经发现了能源,并且有能力开采、发展能源产业,完全不同了。这也就是不到半个世纪的光景,榆林繁荣起来了。”
榆林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榆林地区发现一个大煤田》,20世纪80年代,当这则消息登上人民日报头版时,对于拉开改革开放帷幕的中国来说,能源资源的需求正与日俱增。凿开混沌得“乌金”,像血液一样,榆林的煤源源不断被运往大江南北,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当地群众迅速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榆林也从“黑色革命”到“绿色发展”发生嬗变。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煤作为主体能源是必要的,否则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在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下,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也产生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后果。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摒弃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用绿色倒逼升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把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质量和效率提升上来。
煤炭产业发展必须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这样才不会超出资源、能源、环境的极限。与时偕行,“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煤电由限制发展、减量发展到转型发展,大有前途,必须找准发展的路径。如榆林的传统能源企业积极探索谋划新的产品路线,生产医用骨钉、缝合线,餐具、购物袋等可降解产品。这些都是企业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全产业链生产的成果,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我们要聚焦国家能源安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坚持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抓好煤炭生产、能源利用和有序减量替代;加快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遏制现有产能无序扩张,抓好石化等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扩大光伏等新能源装机规模,把绿色理念广泛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是亘古不变的追求。忆往昔,榆林从“黑色革命”到“绿色发展”,从“农”到“工”大踏步转型,为国家能源发展、产业发展,为工业化进程,立下了功劳。看今朝,我们要从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明方向、找方法、增动力,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干劲,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