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市安塞区:文旅融合添活力 文化惠民谱新篇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延安市安塞区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延安市安塞区紧扣“文旅兴业、产业富民”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按照“文化输出,游客输入”思路,将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

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会打腰鼓

近百名腰鼓手动作整齐划一,节奏鲜明,如排山倒海般向你奔跃而来,身处现场,唯一的感觉就是震撼,鼓槌敲面,一声呐喊,瞬间热血沸腾,看到这么浩大的队伍中竟然还有小学生,他们摇头晃脑,一点一跳,不仅将腰鼓的“能劲”释放得淋漓尽致,更是将那股“灵劲”“活劲”演绎得出神入化,观众们也被感染了,不停地拍手叫好,不停地挥舞呐喊,比那鼓声更加密集,比那红绸更加活跃,声声入耳,皆是欢庆。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走进乡村看小康》大型直播特别节目第十四期《乡村文化添新韵》走进安塞区腰鼓文化传承村冯家营村。节目聚焦冯家营村通过发展非遗文化腰鼓产业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同时用镜头展现了全村文化产业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以及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等农村新业态。

这便是节目组在安塞冯家营村看到的精彩一幕。

安塞腰鼓名声在外。据专家考证,安塞腰鼓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1996年,安塞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安塞区大力实施“文旅兴业”发展战略,立足腰鼓、民歌、剪纸、绘画、曲艺等民间艺术资源,投资5400万元打造了三个民俗文化村。白坪街道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完成投资2054万元,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达60余万人(次)。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项目,完成投资1065万元,运营以来演出40余场,观看人数5万余人。魏塔剪纸绘画村完成投资1282万元,建成运营后24位安塞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成员入驻该村,举办展览20余次,接待绘画写生人数3万余人。

冯家营民俗文化村依托“腰鼓之乡”的影响力,以腰鼓表演和民俗观光为主题,集观赏、体验、生产、娱乐、居住、餐饮于一体,打造千人腰鼓展演区、腰鼓产业区、腰鼓表演体验区、腰鼓风情一条街等区域,总占地面积达300余亩。旨在充分挖掘驰名中外的安塞腰鼓文化,打造安塞腰鼓品牌,彰显“鼓”舞神州的魅力。

如今的安塞,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冯家营村就是其中之一,并且作为腰鼓打的好,鼓声远名扬的典范,冯家营村的腰鼓不仅登上了上海世博会,央视春晚的舞台,而且将腰鼓带到更远的地方,也让安塞人重拾鼓锤,龙腾虎跃。

“原来打腰鼓,地点不固定,要到处跑,人又累,挣的钱还不多。自从我们村建成‘腰鼓文化村’,我就哪都不去了,我就在自己村子打腰鼓,又方便又赚钱。”冯家营村村民孙旺明高兴地说。

作为签约腰鼓手,在旅游旺季,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挣到三四千块钱,像孙旺明这样的人在冯家营还有很多。村民们除了参加腰鼓表演外,还能通过土地流转、公益性岗位、商铺就业等方式增加收入。同时,冯家营村还依托安塞“五张文化名片”在村里建成了民歌、剪纸、腰鼓三大培训场所,长年免费为群众开展演艺培训,提升创业本领,拓宽致富渠道。

拿到学习腰鼓结业证的潘艳艳高兴地笑了。以前,她总是羡慕别人打腰鼓时的意气风发,自己不会,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知道就业局要开展腰鼓培训班时,她第一个报了名。

“我是安塞媳妇,看见安塞人都会打腰鼓,而且现在安塞腰鼓那么有名,打得好了,还可以出省出国,我早就想学了,现在,通过培训老师的教导,我也可以跟着团队打腰鼓了,还给我增加了一项家庭收入。”潘艳艳激动地说。

据安塞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安塞目前有个人及民间团体文化艺术培训、演出机构等50多家,累计培育出各类高水平文化艺术人才1.2万多人,可以说在安塞“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有一两个文艺特长。每年有2000多名腰鼓手到外地从事腰鼓表演或者培训,年收入在400万元左右。

传承发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手工艺人王永军

“我慢慢做,你好好看,看得细一点。”

“知道了,我比你还认真呢!”

“你要真能用心做,做出好鼓,我就最高兴了。”

这是安塞制鼓艺人王永军和儿子的对话。

王永军受安塞制鼓人徐振爱的启蒙和教授,不仅爱上了打腰鼓,更是对制鼓充满了痴迷,他虚心学习,于1996年开启了制鼓人生。20多年的实践中,他一直坚持用最古老的技艺制作腰鼓,并不断自主创新,改进方法。

慢工出细活。王永军表示,制作一个腰鼓,从开始到完工需要原木、方木、弯弓线、锯片、刨板、粘胶、打磨、抛光、刷漆、钉鼓环、蒙皮、钉炮钉等13道工序,10多片鼓叶,70余枚炮钉,两块牛皮、两个鼓环,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现在很多市场上卖的腰鼓,做工简单,成本低,不但不好看,还不好打。”王永军说,“传统手工制作的腰鼓不是普通的腰鼓可以比的,最大的区别是手工鼓的鼓面由牛皮制作而成,不仅质量好,而且美观。我制作的牛皮鼓打个10来年都不成问题。”说起自家的腰鼓,王永军底气十足。

如今,王永军的名气越来越大,来找他订制腰鼓的人也越来越多,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手艺人”。

“我制作的腰鼓,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很多次,还有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那次,安塞的腰鼓队背着我做的腰鼓在天安门前表演,我感到特别自豪。”

随着制鼓技术的日臻成熟和不断创新,王永军制作的牛皮鼓种类越来越多,有成人腰鼓、老年腰鼓、幼儿腰鼓、大鼓、拨浪鼓、小堂鼓、喇叭鼓等8个品种。据了解,在整个安塞区,掌握传统手工制鼓这项技艺的手工艺人少之又少,为了让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王永军也收了几个徒弟,其中包括他的大儿子王涛。

“我从小受父亲影响,看他一遍一遍地做,慢慢地也喜欢上了制鼓,希望能把这门手艺学精学深,把安塞腰鼓发扬光大。”王涛充满自信地说。

25年来,王永军制作的腰鼓近10万个。“制作腰鼓已经成为我终生的事业,这么好的东西,要代代传承。”王永军说。

腰鼓传承苏宏丽

“你们真棒,老师要给你们竖起一个大拇指。”

在安塞区第一小学的下午社团活动中,即使带着喇叭说话,苏宏丽的声音中依然能听出一些嘶哑。她面前这支队伍洋洋洒洒占了大半个操场,每个孩子都背着腰鼓,手中不断挥舞着红绸,煞是好看。

苏宏丽从事少儿腰鼓教学20余年,曾带领着小小腰鼓手们走进北京“两会”,越洋前往美国,向国人和世界展示着安塞少年活泼飒爽的英姿。

苏宏丽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当地的知名腰鼓手。小时候,全村正月闹秧歌,苏宏丽就跟在父亲后面,一边观看,一边学习腰鼓表演。她当时学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安塞腰鼓传统动作,一招一式,体现着安塞腰鼓艺术的古老风格。

参加工作后,苏宏丽把对腰鼓的热爱融入到教学当中。她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体操、舞蹈、武术,编排了新的安塞少儿腰鼓表演动作,并在参加全国首届“中小学生文艺展演赛”中,荣获陕西赛区一等奖。

20余年来,苏宏丽手把手教出的小小腰鼓手不胜枚举。她的少儿腰鼓队,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庆“六一”文艺晚会、首届少儿“春晚”、欢乐中国行、星光大道等演出,不仅获得了鲜花与掌声,更将安塞萌娃的鼓声传播到全国各地。

剪纸传承侯雪昭

“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随意)铰(剪)的。”就像安塞民歌《迎亲歌》所唱,在陕西安塞这片土地上,谁家女娃娃是否灵巧,总要和剪花连在一起。

“一折一剪,剪纸很简单,但是要剪好,很难。要发挥想象力,要细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侯雪昭说。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剪纸,以前太忙了,没有时间画一画,剪一剪,现在孩子们都大了,不用再操心了,我也可以重新拾起我的爱好,好好学习画画剪纸。”今年30多岁的真武洞居民姬文艳激动地说,“这次是有名的剪纸大家侯雪昭侯老师给我们讲授,我要抓住机会,好好学习,用心领悟,争取有一天,把我的作品也能变成商品。”

侯雪昭是安塞区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她的剪纸和民间绘画朴实、流畅、富有想像力,在安塞众多的民间剪纸绘画大师和民间剪纸绘画艺人中十分惹眼。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艺术展览会上,常常能见到她和她的作品,她也曾代表延安代表团出访过欧洲,作品多次在中央美术学院、香港等地展出,还应邀到奥地利访问表演。

“虽然我是一个农民,但是我靠着剪纸,出省出国,日子过得特别好。”侯雪昭表示,“现在生活好了,好多人愿意在闲余时间前来学习剪纸,我很高兴,只要她们肯踏实学、下苦学,我就把我全部会的都教给他们,这样,剪纸这项传统文化就不愁没有后人。”

在安塞,像姬文艳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定期举办的免费培训班中学习腰鼓、剪纸、农民画等等,不仅充实了自己,增长了技艺,还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拓宽了收入渠道。

据了解,安塞依托“五张文化名片”,充分发挥冯家营村黄土文化底蕴深厚、群众从艺积极性高、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等优势,多举措提升群众致富本领。重点建立了央视“星光大道”选手刘军“安塞民歌传习所”、全国非遗传承人“侯雪昭剪纸工作室”和西北鼓王“刘延河安塞腰鼓培训基地”“一所一室一基地”3大培训场所,常年免费为贫困户开展演艺培训,提升创业技能,拓宽致富渠道,累计培训贫困人口2200人次,直接带动350多户贫困人口脱贫。

安塞腰鼓表演

妇女通过培训掌握剪纸技术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