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作者:编辑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汉调二簧是陕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洛、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它源自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清代初叶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为与“京二簧”区别,又称“土二簧”。因其形成较早,此后全国各地出现的皮黄声腔剧种,包括清末形成的北京京剧声腔都与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历史上,汉调二簧曾形成安康、汉中、商镇、关中等四大流派,班社众多,名角层出不穷。
汉调二簧角色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个行当,表演讲究细腻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扬婉转。生、老旦一般用真声演唱,旦用假声演唱,净则使用虎音。其唱腔以西皮、二簧为主。板式有上、下调之分,上调多用于表现悲怆、凄凉、愤慨的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放的情绪。伴奏乐队的文场使用胡琴、二胡、月琴、三弦、阮、唢呐、笛子、喇叭等乐器;武场则使用牙板、梆子、暴鼓、尖鼓、锣、铙钹等。汉调二簧脸谱样式众多,剧目的题材多取自《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及其他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代表性剧目有《胡笳十八拍》《清风亭》《二度梅》《打龙棚》《梁红玉》等。
近年来,安康市、县(区)两级实施了汉调二簧剧种保护工程,编印了有关资料,成立了汉剧(汉调二簧)研究会,对专业团体进行扶植,创作了一批新剧目,取得了一定效果。
现在,汉调二簧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编辑:张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