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 跃入万亿时代

发布时间:   作者:孙波 刘书云  来源:西安日报

8月30日,《瞭望》新闻周刊刊发《活力西安》《千年古都跃入万亿时代》《唐风汉韵汇古今》《八水绕城共享生态美》等系列文章,从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盛赞西安“乘风破浪,依旧古老,永远年轻”。

活力西安

古之长安,今之西安。

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更迭十三朝、熠熠周秦汉唐,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这样浓缩历史。

从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开辟出中国迈向世界的丝绸之路,到盛唐开设东西二市,接纳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梦想,再到如今“长安号”畅通亚欧,融入新发展格局,西安对世界的热情拥抱从未停止。

从唐代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到近十年来北方人口增量最多的千万级人口大市;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业重镇,到西北地区首个GDP破万亿的城市,西安对追赶超越的执着从未更改。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古城西安征衣未解再跨鞍,向着经济、文化、生态不断注入“活力”,让千年古都宛若新生。

机遇更大,前景更广。跃立于国家战略风口,西安被赋予20多项国家使命,正在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立西北地区唯一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域。西安从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城市,迈入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产业更高端、更前沿。以“硬科技”重塑“西安智造”实力,借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引进“前海模式”加快双链融合,推行宽松的落户政策筑巢引凤,西安正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提升“西引力”驱动经济换挡升级。一个融合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光子产业等科技范儿更足、产业更前沿、布局更合理的现代之城正厚积薄发。

文化更时尚、更包容。无论是古城墙上展示的裸眼3D,还是《装台》描述的市井生活,抑或集体复兴的老字号餐饮,西安正以包容的心态盘活历史、赋能文化,重塑城市发展格局。褪去古老、沉寂的形象,一个融合汉唐气质、衔接现代时尚的音乐之城、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正在崛起。

生态更宜居、更富民。依托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资源,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实践起点,以共享生态红利为价值归宿,深刻汲取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教训,构筑一条古都风韵的绿色生态廊道。摒弃逐利生态、粗放发展的观念,一个知耻而后勇、奋力当好生态卫士的山水之城、宜居之城正在沉淀。

乘风破浪,西安,依旧古老,永远年轻。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孙波 刘书云 李华)

◇随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等平台在西安崛起,“西安智造”又迎来新机遇

◇未来要发挥其拥有的20多项国家级试点和示范区、80多所高校、400多所科研院所的优势,西安在融通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空间无限

◇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探索建设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在陕西设立西北地区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西安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重构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了新机遇

2020年,作为我国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千年古都西安GDP首次跃上万亿元新台阶,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首个跨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最新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西安市人口总量达1295.29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字增加了448.51万人,成为近十年北方人口增量最多的城市。其中,大学以上学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新增人口中35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

从千万人口到万亿GDP,古城西安正厚积薄发,一个崭新的城市喷薄而出。

迈向“智造”

西安东郊,一条名为“幸福林带”的城市绿带项目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林带的创意,源于20世纪50年代。“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中有6个落户幸福路两侧,其中“昆仑”“黄河”“华山”等军工企业都以我国高山、河流的名字来命名。1953年,为隔离这些军工厂的生产区和生活区,中苏专家共同参与西安市第一轮总体规划,提出建设幸福林带。

60多年间,幸福林带虽未能建成,但幸福路见证了“西安制造”的辉煌。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领头雁”,西安是我国“一五”计划、“二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布局建设的工业基地,吸引了国内航天三分之一、兵器三分之一、航空近四分之一的科研单位落户,搭建起古城现代科教资源的坚实基础,创造出许多著名品牌。黄河彩电、蝴蝶手表、华山照相机等产品都是从这里走向全国。

凭借布局在这里的工业基础和科教资源,西安逐渐形成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新材料、新能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尤其是2019年以来,西安提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重塑制造业的西安,正从“制造”迈向“智造”。

在西安老牌国企——陕西汽车控股集团的总装配车间内,轰鸣的设备24小时不停歇运转,这里每6分钟就能下线一辆重卡汽车。“凭借智能制造和生产流程再造,我们在不增加一线员工的情况下,单台生产时间比2005年的10分钟降低了4分钟,一年就多生产3万多辆重卡。”总装配车间副主任季翔说。

除了传统制造业搭上时代发展的快车,探索绿色制造的成长型企业也成为“西安智造”的主力军。位于西安北郊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万多平方米的车间内,近千台设备正在执行划片、串焊、排版、压层……经过数十道工序,一块面积近2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板即可下线。

“十年以前,一片单晶硅片上百块钱,现在只要两块多钱,再经过八道工序制成太阳能电池,价格也就六块多钱。”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介绍说。

也正是这十年间,智能制造让隆基绿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成长为引领全球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西安GDP跃上万亿新台阶,以隆基为代表的高新产业和新兴产品起到明显支撑作用。

西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7.0%,其中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势较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3.3%,高技术产业产值增加23.4%,均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

随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等平台在西安崛起,“西安智造”又迎来新机遇。

今年5月,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将启用西安半导体研发中心。这是该企业在深圳、惠州、宁波、长沙四大研发和生产基地之外,打造的第五个研发基地。这一基地也将成为比亚迪最新芯片技术的首发地。

“近几年,西安积极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给我们提供了新机遇。成立西安研发中心,是比亚迪半导体完善研发能力的关键布局。”比亚迪公关总监罗昊说。

过去几十年,西安在追“芯”强“芯”路上不断发力,先后引进美光、三星、奕斯伟等龙头企业,构建起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创新澎湃

新时代的西安,创新活力涌动。

塑造新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自2017年起,西安提出打造“硬科技之都”,支持创建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基地、中国科学院西安科学园等各类基地;今年,陕西省又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设在西部创新港和西咸新区,让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参与其中,共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创新平台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秦创原平台的建设,立体联动了‘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促进器’。”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说。

不仅如此,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起点,西安正处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战略机遇期。未来要发挥其拥有的20多项国家级试点和示范区、80多所高校、400多所科研院所的优势,西安在融通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空间无限。

引进新模式,为科技插上金融“翅膀”。6月底,备受关注的丝路(西安)前海园在西安高新区基本建成。作为深圳“前海模式”在内地复制的首个样本,丝路(西安)前海园将引入持牌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创新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为科技、金融互乘放大发挥重要作用。

被誉为中国“曼哈顿”的前海,11年前在深圳特区崛起,金融和科技融合发展是其一大特色,而这正是西安的短板。“西安是前海模式走出深圳、走进内陆的第一站,不仅解决了西安有技术、缺资金的问题,也响应了‘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的号召。”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鲜萍说。

截至目前,丝路(西安)前海园已吸引英飞尼迪资本、一村资本、东方富海投资等23家知名机构和企业签约入园。

跃立新风口,布局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西安是内陆城市,在产业布局上却不落后。这里不仅有战略性的光子产业,还聚集了一批稀有金属新材料、空天新材料、光电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以及阿里巴巴、亚马逊、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

“十四五”时期“信息光子技术”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抢抓光子产业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陕西省推出“追光计划”,计划三年内新增70家光子“雏鹰”或“小巨人”企业,光子企业总数达到250家,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

“陕西不仅拥有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西电、西工大等一批光子学科健全、特色鲜明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拥有一批光子产业企业,我看好陕西将建成光子产业创新创业的全生态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说。

开放新局

西安碑林博物馆内,“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静静矗立。这块由波斯传教士来华篆刻的石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者。

西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2000多年前,西安就同许多国家开展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往。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不靠海、不沿边的西安只能“望洋兴叹”。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西安这一古丝绸之路的陆路起点城市被赋予新动能。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探索建设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在陕西设立西北地区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西安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重构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了新机遇。

为实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西安借助陆港和空港两个核心平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陆港方面,中欧班列“长安号”,作为陆港重要物流通道,不断扩线提速,自2013年开行以来,已开行15条线路,覆盖欧亚14个国家44个城市。

疫情期间,中欧班列“长安号”危中寻机,成为保障中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畅通国际合作的重要物流通道。“受疫情影响,从海运、空运转乘的货量占‘长安号’新增货量的40%以上。”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艺民说。

于外向型经济依存度不高的西部城市而言,中欧班列不仅是物流通道,还把西安的视野“前移”到海外,激发了本土企业潜力和其“中国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西安一家拥有80多年历史的老牌面粉厂——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紧抓“一带一路”倡议,依托中欧班列和西安港开放的通道,将优质原料基地延伸建设到国外,实现了企业华丽蜕变。

西安港是我国唯一取得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集散中心,已与丝路沿线十多个城市实现通关一体化。借此优势,西安港内的综合保税区和临港产业园成为承接东部产业的主阵地。

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园,总投资200亿元的康佳先进制造业及相关产业项目已正式开工。作为2021年一季度陕西省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计划建成康佳智能家电总部、康佳丝路科技城。孙艺民介绍,目前共有超过40家东部电子产品加工企业将产能转移到西安国际港务区,有的企业还将生产和研发部门全部转移到西安。

空港方面,西安将临空产业作为助推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这里拥有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综合交通枢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截至2020年底,西安共开通客货运航线383条。通过差异化航线布局,一条以西安为中心,面向“一带一路”国家、覆盖全球的航线网络正加速形成。空港新城吸引了梅里众诚、赛峰、绿地等世界500强和东航、南航、川航等14家航空公司区域总部先后落地,临空经济规模突破120亿元。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截至2021年2月,西安已与39个国家62个城市结为友好交流城市。2020年,西安市实际利用外资76.77亿美元,面对疫情冲击,仍实现了同比增长8.78%的成绩。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孙波 刘书云 李华)


编辑:高思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