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家拜石门

发布时间:   作者:张芳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微信图片_20210826124557.jpg

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面对重峦叠嶂的交通阻塞,汉中先民用火焚水激之法,开凿出世界上最早的穿山交通隧道——石门。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政客商贾,行经石门内外,有感于山水之胜,常题刻诗词歌赋以抒怀,加之古道和石门屡经通塞,时人常勒石以记之,遂形成了数以百计的摩崖刻石,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岁月的洗礼,成为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书法盛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汉中因修建石门水库,在诸多专家学者呼吁之下,将褒河两岸摩崖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三方碑刻迁移于汉中市博物馆,含汉刻八种,曹魏和北魏石刻各一种,宋刻三种,共计十三款摩崖石刻书法,是为石门十三品,又称汉魏十三品,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保护文物。 

这批汉魏至宋的书法真迹,早在唐宋时就久负盛名,更为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国之瑰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宋代欧阳修《集古录》,洪适《隶释》,赵明诚《金石录》等著作对褒斜道秦蜀古道摩崖石刻都有著录。清康有为十分推崇石门摩崖,在《广艺舟双楫》中将《石门铭》列为三大神品之一。杨守敬《评碑记》曰:“(石门颂)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张祖翼题跋:“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均对石门十三品赞颂有加。于右任亦曾“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勤集为联,夜夜泪湿枕。”1986年,日本书道艺术院理事长种谷扇舟慕名前来汉中市博物馆观摩石门十三品,惊叹感慨之余,提笔写下“汉中石门,日本之师”八个大字。石门十三品不仅是古褒斜道上的璀璨明珠,也是人类艺术史上宝贵的财富,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结合的最高艺术结晶而蜚声海内外,慕名而来的书家、学者络绎不绝。

2021年5月至7月,在“百年大党共庆华诞”全国著名书法家“名家书汉中”书法邀请展活动过程中,有幸陪同诸多书法家多次到汉中博物馆。书法家们对馆内刘炳森先生、启功先生等人的题字,及碑廊中王世镗《稿诀集字》等石刻赏析赞叹不已。活动期间,正值汉中当地青年书法家张远智的石门主题书法汇报展在汉中博物馆桂荫堂展出,书法家们对其临摹的石门十三品和题拓作品,对汉中书法家传承、研究石门石刻深为赞许。

走进汉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门十三品展厅,十余方摩崖石刻依次陈列在静穆幽暗的展厅里,石门,大开通,石门颂,杨淮表记,石虎,衮雪,石门铭,山河堰记,或古拙质朴,或奔纵放逸,或静若处子,或刚健雄浑,每一方石刻都以不同的表情,期待着千年之后与知音者的相遇。书法家们在石刻前凝神静立,徘徊流连,惊喜赞叹,对书法神品心追手摩,顶礼膜拜。 

微信图片_20210826124622.jpg

 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协会主席代跃是第二次朝拜石门,他说:“石门十三品是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内容。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第一次来到汉中停留了五天,就是为了瞻仰观摩石门十三品。今天怀着朝圣的心情,第二次站在摩崖石刻原石面前,品读感受千年之前书法神品的气息,作为书法人,感觉很幸福!”

草书大家王厚祥先生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心情:“我来到汉中的动力,就是奔着《石门颂》《石门铭》这几块碑来的,就想亲身感悟古人面对摩崖石壁如何书丹,如何雕刻。看见石门十三品特别激动,恨不得上去磕头膜拜亲吻,抚摩亲近我心中的神品。”

中国书法协会策展委员会秘书长白景峰先生说:“汉中是我梦想已久的地方,几回回梦里到石门,今天终于如愿以偿。汉隶是中国隶书的高峰,汉隶的两大体系,其中之一是曲阜孔庙里的礼器碑乙瑛碑为代表的庙堂书法,另一个体系是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摩崖石刻书法。几千年来,摩崖石刻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石门十三品可谓摩崖石刻的最高典范。”

张杰先生是中日书法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会长,他在汉中博物馆特别找到日本书道界权威种谷扇舟先生1988年访问汉中时题写的”汉中石门 日本之师”的碑刻,特别感叹:“1969年第一次看到石门十三品书法帖时,当时就很震撼,今天来到汉中博物馆,见到石门十三品的原石和原拓,作品的高深和雄强,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伟大!” 

微信图片_20210826124626.jpg

中国书协理事刘恒先生说:“石门十三品之中的《大开通》《石门颂》《杨淮表记》等作品,都是隶书书法家们临写过的。这些摩崖石刻从水下搬迁到博物馆,虽然脱离原来粗犷古朴的山野环境,但它们的气魄和古代石刻书法技艺综合的体现,还是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也许这正是石门石刻永久的魅力所在。

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陈胜凯先生说:“近距离感受千年之前的书法原汁原味凿刻在石壁上,是一种身心通透的震撼。古人讲要朝夕相处领悟,一字就可传神,感觉思接千载,力量非常强大。”

中国生态书画院副院长张机先生说:“没来之前,我以为《石门颂》气势很大,实物的字很小,但依然带来很开阔疏朗的感觉。石门十三品的碑刻之美,字形之美,把我们带入更美妙的意境之中。”

上海市书协主席丁申阳说:“之前只是在字帖上见到石门十三品,心向往之。今天感觉到石刻中方笔和圆笔的交融,从中体现着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回去后我将加强修炼。”石门石刻反映了我国文字由篆到隶、由隶书到楷书的发展过程,是文字发展的历史真迹,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书法演变的历史轨迹。

河北省书协副主席张纬东先生说:“石门十三品让我们看到了最经典的摩崖石刻作品,是篆书和隶书的结合,魏碑和隶书的结合。结构章法的疏朗飘逸,用笔体势的开张纵放,笔画的圆转意趣,我们所有学习魏碑的人感受更加深刻。”

中国书协理事梁永琳先生说:“学习书法,还是要到最经典的地方,探碑,访碑。石门石刻的整体感很强,有收敛有放纵,大小错落,章法变换很大,带来很多启示。”

荣宝斋出版社社长崔伟先生显然很喜欢石门十三品,他在展厅外的石椅上默然静坐,悄然进入一种冥想状态。他后来说:“最初感觉是古朴,苍茫,大气,还有它的仙气,浸润山川之美的灵气。书者的智慧,刻工的技艺,作品的魅力来自自然的造化和岁月的洗礼。”

四川省书协副主席林峤说:“如此优秀的中国文化瑰宝,是我们书法爱好者研究者的大幸。我们说的隶中草书,就是《石门颂》,它的结字运笔,飘飘欲仙,学习草书的朋友可以从中汲取很多营养。”

中国书协理事陈扶军先生说:“石门十三品是千年之前的书法碑刻,保存如此完好,得益于汉中历届领导对文物的关注和保护,这是很令人敬重的。”

微信图片_20210826124631.jpg

中国书法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张志庆先生说:“站在石门碑刻面前,仿佛看到那一个个字,像一个一个跳动的精灵,透过你的眼睛,跳入你的心脑,融入你的血脉之中,这是刻骨铭心的。”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苏士澍先生十多年前曾来汉中参加石门十三品国际学术研讨会活动, 汉中博物馆镜吾池旁的美石上就有苏主席当年留下的墨宝,是一首隶书小诗:“池塘如镜水平抚,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当他看到汉中当地书法家张远智研究石门十三品的文章在《书法报》发表时,苏主席动情地回忆起几十年前石门石刻研究专家郭荣章先生,为了推动石门研究举办石门石刻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奔走呼吁的往事。 

微信图片_20210826124636.jpg

再次踏进石门十三品展厅,苏主席感慨万千:“不管是《石门铭》还是《石门颂》,对于我们中国的书法事业,对外文化交流,对汉代的历史考证,都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价值。我希望汉中书法界能擎起石门大旗,继续举办石门石刻国际研讨会,更希望能够在汉中的中小学校普及书法艺术,汉中书法界都来临写十三品。”(文/张芳)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