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作者:编辑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岣嵝碑(局部)
岣嵝碑(局部)
《岣嵝碑》,旧称《夏碑》《禹碑》,亦称《岣嵝山铭》《祝融峰铭》,无立石年月,传为夏代实物,或云先秦遗刻,然皆证据不足。碑文古篆书体,共计77字。原刻石曾在湖南衡山祝融峰(亦称“云密峰”“岣嵝峰”)山洞内,故此名为《岣嵝碑》。原石在唐宋时期已不存在,历来所传只是复刻和后人的摹本,湖南、云南、四川、浙江、陕西等地均有摹刻。宋代嘉定中何致摹刻本,立石于岳麓书院(77字本);明代嘉靖年间杨慎(升庵)再刻石于安宁州。明万历年间杨时乔刻石于江苏栖霞山天开岩;清康熙年间李蕃四刻石于山东黄县;清康熙年间毛会建刻石于西安。
《岣嵝碑》西安刻本,系清康熙年间长安人毛会建刻并作释文。《岣嵝碑》竖形、圆首、方趺,通高288厘米,宽85厘米,厚24厘米,以77字本正文楷书注释。碑阴为《韩公考正位次记碑》。《金石萃编》《西安碑林全集》有著录,现陈列于西安碑林第五室西侧。
《岣嵝碑》流传千年之久,宋以后考释虽多,但尚不能确认断代,有“道家秘文”“少数民族古文字”之说。其篆法既不同于甲骨、金文,也不似六国古文,近于缪篆和符篆的演变,其结构诡秘神奇,笔法粗犷震动,字形若静若动,金石趣味十分浓厚,此碑在书法艺术和古文字学方面地位均不显著,但其历史意义和文化魅力值得一提。
资料来源:王冰 整理:薛鑫
投稿邮箱 329813049@qq.com
编辑: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