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实践队员与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查成烁 李婉莹 张秋瑶 赵静晨 陈淼) “唱响民歌紫阳,传承非遗文化。”7月28日上午,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辅导员刘子涵老师和安康市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唐文生,就暑期实践大学生在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的实践学习过程进行交流,并就西安工程大学在此挂牌“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意见达成一致。随后,唐文生主任、带队老师刘子涵、实践队员以及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挂牌仪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活态流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刘子涵老师代表西安工程大学在民歌之乡紫阳县设立实践基地
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设立“西安工程大学志愿服务实践基地”
挂牌仪式为西安工程大学与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搭上了沟通联系的桥梁,深化了双方交流合作的基础,提升了“传承非遗文化精神”的实践内涵,为更好地传承、弘扬国家级非遗紫阳民歌增添了新动力!
7月15日下午,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18名同学组成暑期赴陕西紫阳“唱响民歌紫阳,传承非遗文化”实践团队,将围绕“建设魅力新家乡,描绘百年新画卷”返家乡专项实践,结合新媒体学院特色专业能力进行非遗文化传承,为家乡文化弘扬发展做贡献。这个团队是经过层层筛选,不断完善实践项目,通过院级答辩、校级答辩审核,最终确立为西安工程大学校级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又讯(查成烁 李婉莹 陈淼) 7月26日上午,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影像动画艺术系主任雷桐老师远程指导,辅导员刘子涵老师带领9名线下实践队员来到了紫阳县文化馆。
紫阳县文化馆馆长张媛带领实践队成员参观了文化馆的布局陈设,展示紫阳民歌相关影像、档案资料,还介绍了剪纸、书法、绘画等其他民间艺术。队员们进一步了解了紫阳民歌的发展历程。
紫阳县老年大学副校长、民歌班教员、县音协秘书长、县民间艺术协会社区工会联合会音乐教师张幅会老师与队员们座谈交流。张老师今年71岁,常年站在普及群众音乐的一线岗位上,热衷于民歌、快板等艺术创作,有《茶歌闹春》《三上茶山》《慈安桥赞》等系列代表作。张老师表示,紫阳民歌来源于人民的劳动生产中,与生活息息相关。队员对于紫阳民歌的传承认识上更加深入、更加明晰。
本组图片提供:王博申
下午,实践队成员再次来到紫阳县民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欣赏俏姑子民歌演唱队的表演并座谈交流。俏姑子民歌演唱队成立于2007年,经过14年的发展壮大,由原先能演出12个节目扩大为68个节目。这群平均年龄50岁,由退休老人所组成的民歌演唱队,不仅作为县、市代表参加陕西省、云南省等多个大型省级赛事并获奖,还曾在韩国主办的中日韩民歌大赛中代表中国队斩获金奖。
4天的调研与学习,实践队员在交流中不断积累知识、收集信息、记录民歌、主动学唱,为保护、研究、传承紫阳民歌做出了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