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通讯员 郑霖) 渭南华阴市自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勤劳质朴的华阴人民在这块神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也与大自然做着顽强坚韧的斗争。南高北仰中间夹槽,六条支流横贯南北入渭归黄,南有山洪、中有积水、北有倒灌,这是对华阴特殊地理和汛情的深刻总结。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实现“水安澜、人安居”和“零伤亡”目标,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为人民谋福祉始终是华阴市委、市政府不懈追求的目标。
作为防汛抗旱指挥部日常办事机构,华阴市防汛办承担着全市防汛抗旱的组织、协调、指挥等重任。多年来,他们以“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为目标,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19-2020年度被省防总评委先进集体、2021年度被市委评为“华阴市五一劳动奖状”“优秀基层党支部”。
充电补钙,打造应急铁军
自我加压,为职工“充电补钙”,着力打造应急铁军是他们的不懈追求。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预案是提升干部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年初,他们结合预案执行情况,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召开研讨会,针对预案存在的问题,逐条修定,使之符合市情,科学合理,操作性更强。同时,把理论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针对华阴支流分布多,地形地貌复杂,流域范围广的实际,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各支流河堤、水库、抽排站、排水干沟,实地查看河势工情,现场解疑答惑,将抽象的概念与实景有机相结合,使干部职工印象更直观,深理更深刻。其次,开展业务培训和试题竞赛活动,围绕水文、气象、计算机、水工等方面的知识,定期举办培训班,印制业务百题大纲,集中观看防汛应急演练视频,聘请专家授课,提升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三学三比三提升”活动,营造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的良好氛围。强化平台建设,按照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要求,整合新增视频点55个,基本实现了区域全覆盖,实现了对云情、雨情、水情、工情的全面监控。
发挥表率,践行初心使命
防汛办是指挥中枢,发挥着承上启下,汛情研判,综合调度的重要职责,党支部号召全体党员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进入汛期后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直接检验,作为打造应急铁军的具体实践,全体党员自觉强化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严守纪律,勇挑重担,扎实做好本职工作,统筹做好防汛备汛、指挥调度、迎检、安置群众衔接等各项工作,身体力行,自觉做党员群众的“贴心人”,做平安华阴的“守夜人”,在工作上积极作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本色。
心系百姓,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他们部署周密,织密防汛安全责任网。实行推行“市级领导包支流、镇(办)包辖区、部门包河段”的防汛包干责任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夯实防汛责任。特别是雨情信息发布后,各级下沉一线,进入战时状态。一年来,指挥部精准研判,果断发布指令,启动、调整、终止指令13次,做到了预案启动及时,终止合理,执行到位。紧盯重点,强化责任落实。以南山支流、渭河、城市防洪、地质山洪灾害和华山景区为重点,共排查整改隐患711处,白龙涧加固河堤120米。狠抓水库、尾矿库、淤地坝、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防御工作,通过不间断巡防、设立警示牌、清场撤离、加固除危等措施,做到险情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多次对城区排水管网、排洪沟渠及时清淤,确保排水顺畅,主汛期,在渭河各入滩路口悬挂横幅百余条,设立警示标志46处,全线警戒,昼夜值守,严防群众返滩作业。强化预报,精准预警发布。积极与气象局、水务局、自然资源局加强沟通,强化会商分析,密切跟踪天气和水情变化,共发布暴雨、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警35次,地质灾害预警7次,渭河洪水灾害预警6次;利用工作群、QQ群、政务内网强化预报预警上传下达,建立上下贯通,纵向到村组的信息发布渠道,已发布各类信息两万余条。严格纪律,强化应急值守。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采取明察暗访、视频抽查、电话问询等方式,对全市防汛工作进行跟踪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