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宋光) 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非遗传承人传承能力和创新创造力,6月9日,渭南市临渭区庆祝《非遗法》颁布十周年专题培训在区公共文化中心举行。活动由临渭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区文化馆承办。
陕西省文化馆原副馆长、省非遗保护中心原副主任修建桥,临渭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唐卫东,区文化馆馆长、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李红及50余名非遗传承人参加培训活动。区文化馆副馆长李莉主持。
培训会现场,唐卫东代表区文旅局向参加培训活动的领导和非遗传承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说,近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临渭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非遗保护传承队伍不断壮大,非遗项目发展迅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临渭草编”发展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碗碗腔”于2020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五批非遗保护名录,填补了临渭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空白。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传承的重大责任,为了进一步开阔非遗传承人的视野,守正创新,区文旅局专门邀请专家给大家进行培训,以拓展大家的思维,增强创新能力,让大家学以致用,进而促进全区非遗传承保护事业,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再立新功。
随后,修建桥以《守护文化生态环境 ,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给大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保护课。
为什么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因为它是我们文明发展的母体和源泉,它反映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也是民族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中华文明继续创新发展的DNA。”修建桥的话引起现场非遗传承人的共鸣,大家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认真听讲,仔细记录,提高认识,增强本领,以便为临渭区今后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