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时候

发布时间:   作者:望京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不管什么时代,什么地方,小孩子爱玩是天性。

以前,农村孩子,不像城里孩子还有专门的玩具,更不像现在孩子一有时间,一人抱着一个手机。孩子们除了学习外,还有繁重的家务要做。为了玩,他们随时随地,自制玩具,自由发挥,天地无限。比如捡个薄石片比赛打水漂,看谁的石头儿漂的好看,捡个小土块比赛“散远远”,看谁散的远,投的准。

弟弟当年,大中午在河边一个人玩泥巴,“修渠筑坝、引水灌溉”,我们叫“坝括括”。现在想起来像个有模有样的水利专家,他的小工程引来大人们的赞叹。一次母亲去撵他回来吃饭,看到眼前“坝括括”的景象一改以往脾气,没有打骂,而是耐心看他作业。多少年后母亲提起此事,不由得眉开眼笑,说弟弟小时间就聪明,“坝括括”可能行哩!

我们那时候,男孩子打土仗、捉迷藏、打瓦儿、滑冰车、掏鸟蛋、弹杏核、扣麻雀;女孩子,“拿子”、“拿骨头儿”、跳方、踢毽子、翻交交。大家经常都玩的热火朝天,顾不上吃饭。大人要叫好几次不肯回去,有时间急的拿起扫把往回撵;可孩子们就是玩不够。

纸宝是孩子们最风靡的玩法。用纸对折叠插,四方四正、有大有小。两个人就能玩,人数不限;所有要参与的小伙伴通过手心手背,分成两组,手心的一组,手背的一组。一般手心组的小伙伴在地上把自己的纸宝放平放实 ,还要补上两脚,称作“下宝”。下好宝后,对方开始扇,首先要选好角度,有时得爬地上,看哪头有缝隙;有时抓把黄土一扬,看风向朝哪,以便寻找恰当的角度趁虚而入。扇,是用自己的宝猛扇下去,靠风力,扇翻对方宝算赢,对方宝就归自己。扇不翻,自己宝落什么位置保持原样不能动,由对方扇;有时间,对方宝下得无懈可击,有的破釜沉舟——直接砸,偶尔能砸翻。有的主动放弃,以退为守。把自己的宝轻轻地放在地面平整处,也不给对方可乘之机。

整个扇宝过程一群孩子像乱刮的小旋风,拧来拧去。有些熊孩子为了加重自己纸宝的重量,给宝里边夹一个小一点的宝,这算阳谋吧!是根据双方纸宝等级情况,在不影响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光明正大的改变自己的资源配置。有的熊孩子偷偷的给里边夹块牛毛毡,看起来不咋地,就是让你赢不了,这是“玩阴谋”,大家不允许的。也有些熊孩子,扇的过程中耍赖,表面看,使劲不大,其实绵里藏针,用手指头把人家宝挑翻,这是个绝活。我儿时小伙伴只有两个孩子会,这一手弄不好就会把自己手擦伤。有时间看见他们失手了疼得眼泪花噙上,还装的若无其事。还有些孩子,大冬天穿着空身子棉袄,为了让风大点,把衣服纽扣解开,一般是你解开我也解开,你解开几个扣子我也解开几个。这好似借风扬场!这个招数大家都常用。记得谁要是拿牛皮纸叠个大纸宝,能把其他人的小纸宝赢完,由于纸宝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大家只能引蛇出洞,采取群狼战术,故意把自己的宝下在周围地面不平处,让大宝落下来时翘起悬空,乘机拿下。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卫生大扫除,剥下来的炕围纸、年画都是孩子们叠宝的好材料。所以,年前年后,扇宝进入高峰期。孩子们的小手冻肿冻裂,手背皴的像长了一层黑色鱼鳞。冻裂的手每扇一下都会疼的呲牙咧嘴,到了晚上手脚在被窝里暖和后,奇痒无比!怎么挠都不管用。第二天,只要一看到扇宝滩儿就身不由己的跑过去……

 男孩子打瓦,顾名思义就是玩砖瓦石头。画两条间隔五六米的平行线,一条是进攻线,一条是防守线。通过石头剪刀布,分两组,哪组赢了哪组先进攻。输方在防守线上把自己的石头竖立起来,进攻方站在另一条线上瞄准各自对应的石头,把自己的石头投出去,打倒对方石头为赢,而且每个回合都要进攻方每个人都赢才算数,否则攻守交换角色,继续进行。我自小瘦弱无力,老拉伙伴们后腿,慢慢的就入不了群。第二回合进攻方抱着自己的玩具石头跑向目标,在进攻线上跨一步停住,提着一只脚不能落地,打倒对方石头算赢。第三回合是跨两步提着脚砸倒对方。第四回合,跨三步,虽然离目标近了,但是难度加大,要把对方石头砸在线内,自己石头落线外才算赢,我们叫“开狗脑(头)”。第五回合,要把对方的石头从防守线上起打出进攻线,但自己的石头不能先奔出线外去,否则自己先输了,我们叫“推狗脑”。有时间这个回合要好几遍才能完成,对方落后几个回合都可能追上来,甚至反超。

这个玩法,很费体力。所选石头,小了容易投远,但也容易让对方打倒;石头大了,对方砸上也不一定能砸倒,但自己也投不远。打瓦儿一般是大一点的男孩子玩,一个回合反复几次,大冬天玩的满头大汗。

玩打瓦儿,很费鞋子衣服,但那个年代大人们很少干涉,只要孩子们开心就好。   

女孩子玩的都是技巧,没有男孩子那么多的套路,也没有物质输赢。“拿子”“拿骨头儿”,现在的人可能不大明白!二者玩法一样,主要玩具是光滑的小石子,或者是羊后腿膝盖骨。这个小骨头来之不易,一只羊只有两个,是一块独立骨头,像个小竹鼠,上面圆润光滑,我们叫背。下面身正心圆,我们叫心。两侧对等,形如卧蚕,我们叫楞。一个村子一年就中秋节杀几只羊,一家分到手的肉就很少了。分到羊腿大人不高兴可孩子高兴,大人想的是骨头多了肉就少,孩子想的是能得到一个好玩具。有时,女孩子会把它染的五颜六色,煞是漂亮好看。

拿骨头要有一个很精美小沙包,里边装的一般是糜子或谷子,大小要根据自己的喜好,但不能装的太满。沙包一般都是自己缝制,记得邻居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把母亲准备做鞋面子的红条绒剪碎做沙包,母亲发现后她挨了打,之后母亲又一口气给她缝了几个红条绒沙包。   

拿骨头儿玩法有许多种,把几个羊骨头,撒桌子上、炕席上或石床上。把小沙包抛空中在接住的瞬间,把小骨头一个个向上的面都翻成背,或都翻成心,或都竖起来,或抓起来。熟练后,这几个动作可以混合进行,一次可以操作几个骨头,比如翻一个、抓一个再接住下落的沙包。但每次动作不能触碰上其他的骨头儿,否则由其他伙伴开始玩。也把同样数量的小羊骨头撒开,撒骨头这也是个技术活,手抬高了,小骨头四处溅出,后边的动作难度大;手抬低了骨头太集中,操作时间容易触碰到。如果两个小骨头叠在一起,还不是一个面的,这局就难赢了。高手,快若闪电,一次可以完成三个动作,或一次抓起几个骨头。

小沙包,拿子拿骨头用时,一般不装沙子,是因为太重下降速度太快,也砸的手疼;也不装糠皮、麸子,太轻抛出去没有方向。

这个玩法经常能把女孩子的小指磨的出血。

孩子终究还是孩子,在玩耍中你扭我一下,我踹你一脚那是常事。现在的孩子打小玩的时间没有了,殊不知,所有的玩耍,都是玩“脑子”,看似简简单单的玩,隐藏着不少大智慧。玩字是王和元组成,王即王者,元意思是指头儿或高处。也就是说会玩的孩子、玩好的孩子将来才能出人头地,成为真正王者。

因为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会了统筹安排,计划行事;学会平等相处,公平竞争;学会相互配合,团结“对外”;学会顽强拼搏,不惧严寒酷暑;学会了辨别是非,分清真善丑美;学会知敬畏,懂服从;学会处理小问题,矛盾不上交。殊不知玩是最好的智力开发,孩子们有的小小年纪就显露出高超的组织指挥才能。

这些玩法,好像老天布置的课外作业一样,曾经伴随了我们的幸福童年。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