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薛鑫)“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伴着淅沥的小雨,5月15日,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一行14人,来到湖北襄阳,拜谒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祠堂。大家怀着对先贤往圣无比的景仰,拜读“米公祠”碑廊及米芾遗迹。肃穆览胜,领略先贤之赜奥;心追手摹,畅怀正道之广大。通过参观学习,近距离接触到大量珍贵的米芾遗迹,开阔了眼界,更获得新的精神加持!
米公祠,位于湖北襄阳市汉江之畔,原名米家庵,是为纪念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帖45碣,其它碑刻145碣。
米芾(1051年-1107年)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故称米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米芾所书《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今天的雨,忽大忽小,期间还曾暴雨倾盆。自达到了米公祠,大雨渐歇,寥廓天空万里晴,这是大自然的眷顾,又何尝不是来自先贤的奖掖,令人无不感叹称奇!
去年以来,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在团省委、省青联、省文联、省书协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去年与省书协等单位共同举办了“张载千年祭”——陕西省第三届中小学生书法大赛活动。组织广大会员参与抗疫书法主题创作 。开展了进企业、红色教育、送春联等系列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肯定。
系列考察交流活动是省青书协2021年度重点工作之一,组织协会骨干成员和会员代表参与。此次的文房四宝和文化遗迹考察,就是对年初计划的很好落实。
(考察路线下一站:江西进贤县毛笔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