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市榆阳区的老城区里有一座驼峰山,因山体砂岩呈暗红色,又被当地群众称作“红山”。在这里,创建于1903年的榆林中学,为陕北革命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榆林中学就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影响和造就了一大批陕北革命的先驱人物。
日前,记者专程走访了百年榆林中学旧址以及新校区校史馆,在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份份历史资料中,重温这段厚重的红色记忆。
新思想照亮黄土高原
在榆林中学新校区的校史馆里,中国近代教育家、政治活动家杜斌丞曾使用过的办公和生活家具格外引人注目,把人们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那个特殊年代。
1918年,杜斌丞出任榆林中学校长后,受蔡元培和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提倡科学民主、革命进步的新思想,反对封建迷信、保守落后的旧思想,给当时封建落后的榆林中学带来了新的时代气息和学术自由的环境氛围。
1919年,在北京大学求学的李子洲、常汉三、呼延震东等陕北青年学生,在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影响下,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10月,魏野畴、李子洲、刘天章、呼延震东等陕籍旅京学生成立了进步社团“共进社”,将已经停办的《秦钟》改办为以“提倡桑梓文化,改造陕西社会”(后改为“提倡文化,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共进》半月刊,介绍红色十月革命,翻印《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广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新学说。
1923年春,杜斌丞函聘共产党员、共进社创始人之一的魏野畴来榆林中学担任国文教员。此后,魏野畴在榆林中学师生中积极推荐《新青年》《向导》《共进》《新潮》《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并指导学生成立青年文学研究会、榆中学生自治会等进步团体,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揭露帝国主义、军阀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启发学生,唤醒民众。
1924年春,杜斌丞又聘请共产党员、共进社的“大脑”李子洲和新文化人物王森然担任榆林中学国文教员。李子洲、王森然利用课堂及各种活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李大钊等人的革命思想,先后创办了《榆林之花》《榆中旬刊》《塞声》等校园进步刊物,并同魏野畴等人共同成立了共进社榆林分社,推荐刘志丹、王子宜、曹力如、武开章等20余名进步学生加入共进社,为陕北创建党组织开展革命运动培养了先行者。
在陕北播撒革命的火种
20世纪20年代初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叶,榆林是早期陕北革命斗争的中心。榆林中学党团组织创建以后,宣传革命,坚持斗争,师生们进行了长期艰苦斗争。
1924年春,受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学生运动决议案》相关内容,以及北京等地创办平民学校的影响,在王森然的倡导和杜斌丞的支持下,榆林中学学生会在杨虎城将军出资赞助下,创办了榆林中学平民学校。当时,杜斌丞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学生会主席刘志丹负责校务,学生会干部王子宜、刘文蔚分别任教务主任和训育主任,为榆林惠记工厂的工人们义务上课。
榆林中学党团组织成立后,不仅把支部设在平民学校,而且通过进一步增加平民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党团组织的宣传影响力。在此后一段时期,榆林中学平民学校除了组织榆林惠记工厂工人学习外,还积极动员榆林城内贫苦人家的子弟免费入学。在此阶段,榆林中学平民学校开设了一至六年级各一个学习班,男女学生最多时达到300多人。学校一直坚持开办到1927年6月,是榆林中学党团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宣传革命、唤起民心、发展组织的重要阵地。
1925年初至1926年底,榆林中学党团支部还利用师生假期返乡为掩护,派遣师生党团员返回家乡宣传马克思主义,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在陕北各县发展建立起一批党团组织:王子宜在保安(今志丹)县创建第一个党团组织——中共永宁山党小组和团小组。此后,刘志丹、曹力如与王子宜在当地继续发展壮大党组织,建立了中共永宁山支部,刘志丹任支部书记,先后发展8名中共党员。
在这段时期,榆林中学党团员骨干还先后创建了定边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定边支部,清涧县共青团第二高小特别支部等陕北早期党团组织,把革命的火种在陕北大地上播撒开来。
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在榆林中学校史馆的展厅里,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学子事迹和照片,让来访者肃穆而立,脑海里不断涌现那些可歌可泣的英勇画面。
自魏野畴、李子洲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榆林中学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榆中党团组织,点燃陕北革命的星星之火之后,从榆林中学成长起来一大批共产党员,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创建了陕北红军队伍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的第一枪。一批从榆林中学走出来的共产党人,顺势在西北地区发动了多次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其中著名的清涧起义,就是共产党人在西北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对陕甘边区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根据对史料的不完全统计,在创建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从榆林中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的进步学子,仅在大革命以及土地革命时期,就先后有刘志丹、谢子长、马云程等80多位共产党人和进步学子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鲁贲、薛增辉、张生智、郭维纲等一批榆林中学走出来的共产党员,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此外,刘澜涛、郭洪涛、张秀山等数以百计从榆林中学走出来的共产党人,他们从大革命时期就投身革命,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严峻考验,成为托起共和国大厦的栋梁,功勋卓著,誉满中华。
榆林中学,这座经历百年沧桑的红色学校,从建党初期就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大革命时期被誉为“塞上之声”,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在陕甘大地,为创建陕北红军以及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一直被史学界视为“陕北革命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