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想起童年在家乡生活的美好时光。翻阅童年记忆,“抓子儿”最令人难忘。
我的童年是在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胡家营度过的。那时候,小孩子经常玩滚铁环、扔沙包、跳房子、打三角、荡秋千等游戏。其中“抓子儿”这种游戏乡土气息最浓,蒸馍馍、鸡下蛋、割韭菜、砍苞谷、打蒜薹、摘棉花等花样,都跟农村生活紧密相关,玩起来有很多讲究。“抓子儿”既不受场地限制,也不受天气影响,因此非常受小孩子欢迎,甚至有些大人也喜欢跟娃儿们一起凑热闹。
我们“抓子儿”的玩具“子儿”都是就地取材,通常用瓦片或石头打磨而成。用瓦片做“子儿”最简单,材料遍地都是。当时,农村都是瓦房,随便在谁家房前屋后转一圈,就能找到几片废弃的瓦片。做“子儿”的时候,先用小锤把瓦片砸成大小差不多的圆形坯子,然后拿到水沟边,找一块平整的石头,右手拿坯子在石头上打磨,左手不停地给坯子浇水。不一会儿,一粒圆溜溜的“子儿”就做好了。而用白火石做“子儿”就费事多了。首先要到河滩去捡白石头,然后用小锤小心翼翼地砸成大小一样的小石头蛋儿,最后再细细打磨光滑。因为白火石比较坚硬,做一副七个的“子儿”,大约需要半天功夫才能完成。
用瓦片儿做的“子儿”是深灰色的,不好看也易碎,用白火石做的“子儿”,白亮亮的,又好看又结实,所以石头“子儿”更受女孩子青睐。有些小伙伴怕弄丢了心爱的“子儿”,还特意找来好看的花布头儿,自己动手或央求大人给“子儿”缝制了专用的保护袋。
记得有一次,我为了给自己做一副白火石的“子儿”,一个人下到小河里捞了好多白石头,精挑细选后,满心欢喜地带回家。我用小锤砸石头蛋儿的时候,不小心砸破了手,手指钻心地疼,好多天淤血才消。
“抓子儿”游戏不管几个人都能玩。人少的时候,小伙伴各自为战。人多的时候,大家分组对抗。玩的过程中,要挣积分,要不断闯关晋级,最先完成全部花样者获胜。特别是闯关过程中,摘双棉花、灌满罐罐、打双蒜薹、满天星这些花样,都是拦路虎。越往后,花样的难度越大,才更富有挑战性。
我最喜欢和朵儿、宝莲、延凤、小红几个人玩“抓子儿”,她们都是“抓子儿”的高手,不管和谁一伙儿,我都能跟着搭顺风车。为了提高“抓子儿”水平,我常常用左手和右手玩,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勤学苦练一段时间后,我也成了“抓子儿”高手,最佳成绩是一口气儿连过八关,两口气儿闯过全部十五关。
“抓子儿”比赛开始了,你看!白亮亮的“子儿”在手心上下翻飞,心儿也跟着上下跳动。玩的人,抛高抓远,眼明手快;看的人,七嘴八舌,指手画脚。好伙伴,攥紧拳头默默加油;坏对手,挥舞双手故意捣乱。胜利了,赢家欢呼雀跃,眉飞色舞;失败了,输家懊恼叹息,噘嘴吊脸。有好胜者,心中不服,缠着再比,必定要赢了对手,才肯罢休。这“抓子儿”的乐趣,真是三言两语说不完啊!
去年暮春,我用大杏核做了一副“子儿”,闲暇时,常常自娱自乐。居家抗疫的这段时间,更有了大把时间来玩“抓子儿”游戏。每次“抓子儿”,都感觉全身松快,时光倒流,仿佛又回到了山清水秀的家乡,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抓子儿
发布时间:
作者:胡秦玉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