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马石

发布时间:   作者:冯永康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a0a78420639091a4539aefee906085d4_img_678_1172_187_118.png

在陕西西部,渭河北岸的川塬山野之间,至今还能看到一些散落在村庄院落里铁锤雕凿成的拴马石桩。在庄户人眼里,这些已被风剥雨蚀或完整或残缺或被青草蹭染或被畜粪玷污了的拴马石桩,实在是太平常了,只不过是祖辈先人留下来的一条条拴牛拴马的青石头而已。
  但是,在许多专家学者眼中,渭北拴马石,却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瑰宝。一些工艺美术家在看到这些充满了原生态的拴马石后,曾惊叹:“杰出的艺术”“我国民族雕刻的本来面目”。有社会学家指出:“拴马石艺术包容着丰富的民族、社会心理内容,它的发现,在艺术和民俗的意义上并不亚于秦兵马俑的出土。”人们终于明白了,这树立在渭北农村场院中普通的拴马石,原来是一截截古老的刻满了社会民俗文化的艺术载体。
  渭北拴马石一般出土高度在两米左右,桩身多为四方或八棱柱体,顶部雕刻狮、猴或人物造像,顶、身之间往往处理为台座和装饰纹样带。桩体相当粗大结实,上下通体用整根石坯凿成,给人一种沉实之美。桩顶雕刻多数为狮形,雄狮头顶鬣毛螺椎突耸,或开口欲吼,或回头睥睨,雄劲强健;母狮与仔狮则往往表现出一种带野性的亲切情趣。而顶桩的猴形雕像也多能抓住其典型特征,从静中求得动态,将母猴之宽容、小猴之活泼表现得耐人寻味。
  然而,最见光彩的,还是拴马桩上多种多样的人物造像:那咄咄逼人的武士、乐观豁达的乐手、安详自在的牧人、一派稚气的孩童、饱经风霜的药师、豪放骠悍的猎户等等,或似沉思静想、或似凌空神游、或似待命出击、或似怒吼发威,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特征和不同瞬间表情的人物形态,在这粗砺的石坯上,竟被雕塑刻画得惟妙惟肖,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这众多的人物造像中,通过对面型、五官特征、服饰、用具等方面的分析,不仅可以辨认出满、回、蒙等少数民族的不同成员,甚至还可以找到大量的近似于中亚、西亚地区民族成员的形象,从而使渭北拴马石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与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多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融合一体,且与曾经发生并深深影响了这一地区历史变化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活动联系起来,更显示出它浓郁的地域风采和深邃动人的社会大文化内涵。
  当然,拴马桩的存在,有它深远的历史背景,千百年来,它与养畜业、农业相映照,虽然不曾见于史志和文人笔记,但却深深地融入了渭北农村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它被渭北农民视为吉祥之物,认为它能给农家带来吉祥和荣华;但也有人认为它天长日久有可能成“精”作祟,会给农家带来灾难,因此或击残石桩雕像的肢体,或用铁钉楔入它的致命部位,以趋利避害。目前,在这个商品气息日益浓烈的社会变革期,渭北拴马石的实用价值迅速消失的时候,对拴马石艺术进行挖掘和保护,不啻是挽救一个行将埋没消毁在岁月流沙中的民族艺术宝库。
  渭北拴马石的出土给人以启迪,在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属于文化范畴的物件。过去熟视无睹的东西,一旦用艺术的眼光回审,往往使人产生新鲜的认识。和古代帝王陵墓以及宗教石窟雕刻相反的渭北拴马石所再现的浪漫而朴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大大开拓了当代中国雕塑家的眼界。一些有见识的专家、学者呼吁:应该把这些写入中国雕塑史,应该让它们进入民族雕刻艺术的殿堂。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