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社与现代中国文化——纪念创造社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b57da261055656f70bc08983548da3b.jpg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4月24至25日,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郭沫若研究会、郁达夫研究会、田汉研究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承办的“创造社与现代中国文化——纪念创造社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教授,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名誉会长、创造社后人代表郭平英,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长、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蔡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郁达夫研究会会长苏立军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6abc9424acab1efc7a3e816b11a834d.jpg

党怀兴在致辞中表示,1921年夏,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由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出版了总数多达60余种的“创造社丛书”。他们通过大胆创造,为现代中国留下了诸多文学经典,创造社也由此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作为五四时代的肖子,创造社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实践同发展,从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和个性解放思想,到打出“革命文学”旗帜,始终响应着青年的呐喊,回应着人民的呼声,顺应着历史的潮流,激励着一代知识分子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纪念创造社成立100周年,把创造社放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刘勇表示,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境界;1921年,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两个最初的新文学社团成立。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随后各个社团的蜂起,表明了五四新文学的发展从个体到群体、从自发到自觉,实现了新文学的重要飞跃。今年是这2个社团成立100周年,一个世纪足以让我们清醒下来,冷静下来,重新思考文研会、创造社对中国现代文化领域的大胆探索,激励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据党怀兴介绍,创造社与陕西师范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44年,陕西师范专科学校(陕西师大前身)诞生的这一年,创造社元老郑伯奇先生担任了学校中文科主任,由此成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文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历史性的卓越贡献。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陕西师范大学在历经七十七载的峥嵘岁月、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后,积淀出了优秀的人文教育传统和浓厚的文化学术氛围。2017年,该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成为全国6个中文世界一流学科之一,这是由郑伯奇等老一辈人创设的学科经过70多年发展的结果。

陕西师大文学院党委书记闫文杰表示,陕西师大文学院拥有中国古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拥有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111引智基地,汉语言文学首批通过国家师范专业第三级认证,为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雄踞于西北的名副其实的研究重镇和古都长安一张靓丽的名片。举办这次研讨会,希望在进行学术探讨的同时,也能较好展示陕师大文学院双一流建设的办学成绩。

与会学者研讨认为,百年来,我们总能感受到创造社的文学作品发前人所未发,用传承中的创新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强调文化创新、理论创新的当下,重温创造社在中国现代文化领域中的大胆探索,有着独特而深远的意义。今天纪念创造社,就是要学习它用文学的方法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学习他们不落窠白、敢发新声的精神;学习他们脚踏实地、奋力拼搏的精神。创造是历史进步的精神动力。创造社留下的重要的财富,就是能够“发时代之先声”的文化。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