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物兄》:十三年,应物而生

发布时间:   作者:编辑  来源:工人日报

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李洱的《应物兄》首发于今年《收获》的长篇专号,其后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上下册单行本。小说里充斥着对话, “很像”中国知识界的“生存现实”。据称,这部小说反映的是中国人待人接物的方式。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李洱的《应物兄》首发于今年《收获》的长篇专号,其后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上下册单行本。小说里充斥着对话, “很像”中国知识界的“生存现实”。据称,这部小说反映的是中国人待人接物的方式。

该书被认为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

在茅盾文学奖获奖的五部作品中,李洱的《应物兄》让读者足足等待了13年。13年磨一剑,在作者从30多岁写到50岁的日子里,他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获奖后,李洱说,《应物兄》的获奖,是评委们对《应物兄》的现实品格表示的鼓励,对艰苦的文学探索表达了信心,“13年,我尽力了。”

“可上可不上”的茅奖

8月16日上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布。李洱接到作家毕飞宇的电话,电话内容很短暂,“你上网看一个消息”。电话挂断后,李洱还未来得及查看毕飞宇所说的消息,手机就收到了一堆记者的采访请求,这时他才知道自己的作品《应物兄》获得了本届茅盾文学奖。

紧接着,李洱没有回应媒体,而是关闭了手机,先给孩子做起了饭。“他吃完午饭赶着出去玩。”打开门,发现记者已经站在家门口了。李洱说,家人比他还更早获知得奖消息,当日,妻子正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李洱问她是否知道消息时,妻子也只回复说“知道了”。这一平淡的第一反应着实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21日,在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获奖后,李洱第一次公开出现在媒体面前接受采访,分享了自己得知获奖后的感受。

本届茅奖提名的10部长篇小说,可以说每一部都有十足的分量,面对相当激烈的竞争局面,李洱的表现相当“佛系”,他没有做过过多的心理预设,“可上可不上”。

从《应物兄》面世以来就有许多声音认为这部作品就是冲着得奖而去,对此李洱很不高兴。“作品完成之后跟奖项有关,作品完成过程当中跟奖项无关。写作过程跟奖项没关系,因为奖项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完成之后它也成为一种社会性资源。在写的过程当中,我相信认真的作家没有会去考虑(奖项)。在写作之前、写的过程当中就考虑是否获奖,反正我不认识这样的作家。”

虽然李洱对于获奖有着“可上可不上”的心态,但《应物兄》仍获得了文学圈的诸多赞誉。2018年,《应物兄》获得《收获》长篇小说第一名、中国小说学会长篇榜第三名、《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佳作最高票等荣誉。

李洱表示,获奖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与创作,“获奖后可能或有更多的读者,但生活,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我想,我尽力了”

自2002年出版了李洱的《花腔》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在等待着李洱的新作。每年出版社的选题表中总有李洱的新作在列,但迟迟不见身影。这一等待,就是10多年。直至2017年底,出版社得到了确切的消息,李洱新作《应物兄》将于第二年出版。

事实上,经过两年多的准备,2005年春天李洱就开始着手写作《应物兄》,原计划写到25万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完成。但生活中的诸多变故致使小说的创作之路布满坎坷。

写作《应物兄》期间,李洱本人出了车祸历经生死、母亲的病重与去世、自己生子为人父。母亲去世后,他又从头写作这部小说,虽然已经做过了几十万字的笔记和片段,但写起来却极不顺手,以致他曾想放弃这部小说,“但它却命运般紧抓着我,使我难以逃脱。”

13年间,李洱的世界“彻底改变了”,也让他对于文学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后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常常以为很快就要写完了,但它却彷佛有着自己的意志,不断地生长着。”

这部小说曾一度达到200万字,后经过他的反复删改,最终呈现出84.4万字的篇幅。13年间,李洱写坏了3台电脑,他本人也从踌躇满志的壮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半百之人。

2018年11月27日,编辑来到李洱的办公室,李洱趴在办公桌上哭了。“13年过去了。我想,我尽力了。”

获奖后李洱回顾13年的创作过程,他说对作家来讲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这个事情可能说明李洱的才智不过中等,所以小说要写13年。同时也说明我是比较认真的作家,愿意对文字负责任,愿意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负责任。”

升级版的《围城》

《应物兄》首发于2018年《收获》长篇专号秋卷和冬卷,上下卷小说2018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甫一出版,便得到评论界的关注。

小说围绕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事开展,在筹建儒学院、程济世返乡的过程中,引起了济州市和济州大学一系列连锁反应,来自商界、政界、学界、媒体、市井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轮番登台,就这样,原本学术之事演变成了旧城改造、引进外资、科技创新等济州经济发展大事。

小说通过主人公应物兄,勾连起30多年来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研究经历,其中包含古典文学研究泰斗乔木、考古专家姚鼐和古希腊哲学专家何为老太太、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程济世先生等人,通过他们活色生香的生活,勾勒出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

阅读《应物兄》时,读者们惊叹于作者除了自己编造的假书,他还引用了数百种古今中外文献,海量的知识融入小说的叙事中,正如《当代》评年度长篇小说奖时,授予《应物兄》的颁奖词中写道:“这是一部与时代有同构关系的小说,是一部关于知识阶层的小说,也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意味的小说……知识界与历史、与当下、与利益的各种复杂关系,通过不同的行为和表情一览无余。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小说,它的巨大价值将在众声喧哗的不同阐释中逐渐得到揭示。”

作家金宇澄把《应物兄》比作“升级版《围城》”。“《围城》的故事发生于战乱时代,而在今天平静如水的日子下,《应物兄》描绘的是更加复杂、更加暧昧的知识分子图像。”

对于评论界将小说比作《围城》或是当代版的《儒林外史》,李洱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相较于《围城》,《应物兄》涉及更多的思辨性问题,“在《围城》那个时代,我们并没有处于一个知识的世界,而当下我们都被知识所包裹,所以我不太愿意将我的这部小说称作表现知识分子的小说,我表现的是这个时代的人的生活。”


编辑:高思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