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惠刘艳)着眼经济发展大局,关注百姓生活点滴。翻开榆林市政协2020年提案目录,从加快能源化工产业数字化建设到大力发展羊毛绒产业,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到规范共享单车使用及停放……每一件提案、每一条建议,都与党政中心工作“同频”,与人民需求“共振”。
一年来,市政协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提案工作作为市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抓手,从“提、立、办、督”入手,建诤言、献良策、促发展、惠民生,切实发挥提案工作在专门协商机构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了新担当,展现了新作为。
抓重点、顾大局,发挥提案重要作用
一年来,市政协共收到提案432件,经审查立案388件,立案率为89.8%,立案提案分别转交12个县市区政府、51个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和4个省驻榆单位具体承办。目前,所立提案均已全部办复,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8%。一批高质量提案纷纷落地结果,为推动我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迈向现代化资源型领航城市发挥了积极作用。
聚焦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委员们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实施等方面,共提出提案93件,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其中,市发改委吸纳了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积极参与鄂尔多斯盆地能源革命先行区建设的提案,编制了《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方案》,推动了榆林和鄂尔多斯两市在规划发展、项目建设、科技研发等重点领域深化合作,促进了区域协同发展。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和地方金融局采纳了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拓展债权、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采取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担保费全免的措施,有效解决了我市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聚焦社会民生改善,委员们围绕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养老、食品安全等,共提出提案124件。其中,关于解决中心城区“停车难”的建议被市政府采纳,并成立了中心城区停车协调指挥领导小组,要求相关部门积极扩容增设停车位,规范静态停车秩序,严格治理占道经营。关于建立我市乡镇集中养老服务机制的提案被市民政局采纳,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编制了我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了农村医养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2266所农村互助幸福院和92个医养融合机构,进一步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聚焦疫情防控,委员们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复工复产复学,提出提案6件。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第一时间将提案转交有关部门办理,为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市发改委、市卫健委采纳了关于建设榆林市传染病医院和市疾控大楼的提案,并联合编制了《榆林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2020-2022)》。目前,市疾控中心项目土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已经办理,建成后的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市疾控中心将大幅提升我市感染性疾病防治水平。
此外,委员们还聚焦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提案170余件。
市级领导领衔督办,增强提案办理实效
提案提到点子上,还需办理见实效。7月1日,市政协主席刘春桥到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视察督办提案落实情况时强调,“要通过优化窗口设置、提高服务能力,着力打造出温馨舒适、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促进全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年,市发、市政府、市政协市级领导领衔督办市政协重点提案22件,并通过重点提案办理结果清单,用数字和表格呈现出重点提案的办理落实情况,实现了提案办理工作的可展示、可核查和可追溯。
此外,还积极搭建了“提、办”双方“零距离”沟通协商平台,全年共开展提案办理协商7次,座谈协商督办26次,回头督办 3次,有力地推进了提案办理协商广泛多层次开展。完善了提案者、提案承办单位、市委督查室和市政研督查办、市政协提案委“四方联动”协商机制,从提案的提出、立案、交办、督办及反馈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流程监督,并对提案采取电话、网络、邮件、座谈、调研、视察等多种形式进行跟踪督办。对承办单位难以办理、委员不满意的提案,组织“提办双方”召开办理协商会,推动提、办双方在沟通中增进了理解,在协商中达成了共识。
坚持质量为先,夯实提案工作基础
提高提案质量是抓好提案工作的先决条件。市政协坚持将“数量适度、质量为要”的理念贯穿工作始终。一方面,注重选题引导,把调查研究作为提出高质量提案的根本途径,做到“不调研不提案”;引导政协各参加单位与党政部门开展协商交流,鼓励党派团体之间开展集体提案选题交流,避免撞车重复、无效劳动。另一方面,严格立案审查。规范审查机制,减少弹性空间,有效过滤质量较低、内容宽泛的提案,引导委员提高提案选题的准确性;主动邀请党政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相关领域专家参与提案初审工作;对不符合立案标准的提案,分别作出撤案、并案、转为社情民意等处理意见,推动了提案工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