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通讯员 成三顺 行云)4月5日中午,合阳县“童心向党爱我合阳”综益课堂在合阳县爱唯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传统文化大讲堂正式开讲,活动由爱心飞扬公益服务中心组织实施。来自5个镇街的32名中小学生和28位家长利用清明假期一起聆听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渭南市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合阳县文化和旅游局非遗老师史沛鸿的专业课程《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史沛鸿老师的精彩演讲,引起了台下阵阵掌声,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合阳古称“有莘国”,位于黄河西岸、渭南市东北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合阳大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时代为有莘氏族聚居之地。合阳县名,缘自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于洽水北岸(今洽川镇莘里村)筑城,取名“合阳城”。合阳文化积淀深厚,享有“伊尹故里 诗经合阳”的美誉,这里安寝着“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力主秦朝变法革新的商鞅,《诗经关雎》等31篇佳作皆出自或描绘合阳,这里孕育了商元圣—中华烹饪始祖伊尹、北宋名臣雷简夫、清代“三部尚书”张大有、近代佛教净土宗传人印光法师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出土了汉隶精品《曹全碑》,提线木偶戏、跳戏、面花、秋千等31项民间艺术被列入中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爱情诗之源、中国民间文化之乡、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随着史沛鸿老师声情并茂、一字一句、娓娓道来,一幅幅影像资料投影大屏,合阳厚重的人文历史风情呈现在学生和家长面前,课堂上大家聚精会神听讲,认真记写笔记,有的家长则用手机记录精彩瞬间,非遗文化如涓涓清泉流入了听讲者的心田,激荡起了大家的兴趣和共鸣。
“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弘扬发展和心手相传过程中,成为人们传递情感和表达礼仪的信物,人们赋予它对人的情感祝福,对事件的心理重视,对社会的期盼信仰,对天地万物的敬畏等社会作用,形成了一套具有厚重仪式感的民间礼仪文化,作为地域性明显、文化性独特的精神文化符号,在合阳大地上生生不息,绵延相传。”最后,史沛鸿老师总结道。
“哇塞!原来我们合阳县有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节课真实、详细、有趣。”听到合阳新池罗占花老艺人的纸塑窗花60年代就刊登在《人民画报》上,新池镇坡赵村的学生家长张春玲高兴地告诉记者,想不到一名农村妇女能有这么大的文化贡献。
11岁的小学生雷晨江给笔者说:“我早就想了解一下合阳古代的历史文化知识,今天一大早就跟母亲一起来听讲了,感觉非常新鲜,比假期在家里玩游戏强多了,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对我启迪很大。”现场的不少学生家长均有这样的感受。
据悉,合阳县飞扬公益服务中心将围绕各类节日,策划活动项目,邀请有关专家向儿童们讲述合阳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人物五个层面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青少年与合阳非遗文化近距离接触,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特有价值,让孩子们从课堂中认识家乡,热爱合阳,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同时,将围绕环保、关爱、文化、健康等方面开展各类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更多孩子从小了解公益、参与公益,从公益实践中学会关爱别人、关心社会、关注环境,实现增强综合素养、提升实践能力的目的。中心计划在全县范围共招募公益小志愿者150名。
公益小志愿者、家长、传统文化爱好者8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特别感谢合阳县爱唯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活动提供学习参观场地及各类保障,并为小志愿者们发放了《合阳风物传说》和《合阳面花画册》等书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