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石油新纪元铭刻历史坐标的长庆人——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6000万吨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   作者:高帅 吴波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image.png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帅 通讯员 吴波)2021年2月22日,长庆油田展览馆迎接了春节过后的第一批参观者。在讲述二楼发展厅时,“山丹丹”赵佳蕾在显示长庆油田最新油气当量数据的大屏幕前停下了脚步,声音洪亮的向参观者介绍:2020年,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6300万吨,这是中国石油历史上的新纪元!在长庆展览馆,所有解说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山丹丹”,因为这些讲解员全部有着油气田一线岗位工作的经历。

时间回到2020年12月27日,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宣布仪式现场,当产量一滴一方接近6300万吨的时候,长庆油田油田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何江川郑重的站起身来,提醒在现场的同志们:我提议,当产量到达6300万吨时候,我们所有人起立,鼓掌迎接这一庄重的历史时刻。

上午十点,在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在长庆油田调研,提出“大油田要有大的样子”4个月过后,中国石油诞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年产量新纪录:6300万吨!在场的所有人起立鼓掌见证这一时刻。

1970—2020,三代长庆人,为了这一时刻,前赴后继、奋勇接力,奔跑了50年。


40后长庆人张栋——泡不上陇东队伍中的一员


6300万吨实现的当天,73岁的张栋老师傅用手机观看了全程直播。一周前,来自长庆新闻中心的几个记者以他为主角制作了一个名叫《七日》的抖音直播,请张师傅讲述跑步上陇东那七天中发生的故事。

偶尔刷刷抖音的老张,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主播。“今天是个大日子,老石油都在看”,张师傅说。

在长庆油田50年的发展史上,有着很多张口即来的故事,比如三块石油支起锅,比如跑步上陇东,而张栋,正是当年那支急行军中的一员。

1970年6月,24岁的张栋还是石油师第十六团二连的一名普通战士,刚刚完成陕西咸阳10公里铁路抢修任务,就接到了开赴甘肃庆阳参加石油会战的命令。

“当时我刚从部队上下来,就第一个报了名。”张栋说他对石油工人自小就有一种天然的崇敬。

由于团里只有几辆汽车,运力紧缺,部队决定:以跑步拉练的形式向目的地进发。

从陕西咸阳到甘肃庆阳370余公里,对于车轮子来说不算长,但是对于脚板子来说确实也不短。

6月的陕北大地,烈日炙烤着大地。127名战士衣着褴褛,4、5人一组,拉着22辆满载工具和行李的架子车,开始了这场历时7天7夜的长途奔袭。

“那时候所谓的大路全程是砂石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连现在的乡村路都不如。饿了,就啃几口随身背的馒头;累了,靠在路边,拿出毛主席语录齐声朗读,就觉得浑身都是劲。”张栋老人说。

烈日炙烤下,战士们身上都晒褪了皮,脖子里都是尘土和汗水混合物,谁也不敢随便擦。一擦,就卷起一层皮,火辣辣地疼。

“赶路全凭一双脚,最怕脚上有水泡。白天赶路没啥感觉,晚上脱袜子就火辣辣得疼。”张栋老人早已经记不清翻了几道岭、几道沟,只记得前面3天大家走得很轻松,平均每天步行30多公里。从第4天开始进入山区,翻山越岭,难上加难,大部分同志脚起了泡,一挨地就钻心痛。

为了不影响赶路,当过兵的他有个应对水泡的小妙招。他拿出针线包,用火把针烤红消毒,轻轻地拿针在泡上扎个小眼,将里面的水挤干净,再找一根马尾巴上的毛,用针从皮下穿过去。由于马尾巴毛稍粗一些,水泡上就留出了两个小细眼,第二天走路再磨出的水会顺着细眼流出来,泡不会再扩大、皮也能快速愈合。

水泡上反复便长出了老茧。50年过去了,张栋老人脚上的死茧依然又厚又硬,摸起来刚钉的鞋掌,走路都会硌得疼。“这是急行军留下的军功章。”他说。


image.png


到1979年底,经过9年鏖战,长庆油田在陕甘宁建成9个油田15个区块,年产原油突破100万吨,成为了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百万吨级油田。至此,长庆油田奋力蹚过了创业会战的大河,迈入了正式开发的新征程。

背景资料:20世纪70年代初,为响应国家提出的“要大上人马,加快勘探步伐,在西北老区建设大油田”的号召,石油师第十六团二连127名战士积极克服交通工具极其短缺的情况,组织队伍跑步拉练,历时7天7夜,从陕西咸阳奔赴甘肃庆阳,成就了“跑步上陇东”的永恒经典,也自此开启了“磨刀石上闹革命,低渗透中筑丰碑”的艰辛创业历程。当时这支由40后,50后为主体的队伍大都20出头,是名副其实的年轻人。


60后长庆人张文正——与石头打交道的“石头人”


“跑步上陇东”10年之后,在终点站甘肃庆阳庆城县,迎接来了一个背着行囊,沉默少言的大学生,拿着浙江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的毕业证,叫张文正。

“我从小就喜欢玩石头,扔石头”,没想到,这一次相遇,就是一生,此后的近40年,像一块石头一样不爱说话的张文正和世界上最难开采的磨刀石打了一辈子交道。

鄂尔多斯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但油气资源普遍具有“低渗、低压、低丰度”特性,在这里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属于世界级难题。

在当时中国的科学领域里,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热演化与烃类成因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没有成型的技术参考,没有适用的试验装置,一切都要白手起家。张文正通宵达旦地改方案,查资料……他要自己开发研制高温、高压热模拟试验装置。张文正带着助手从西峰跑到西安,从上海跑到江苏,从胜利油田跑到四川油田,只为寻找能够加工试验设备的厂家。因为反应釜是玻璃的,大冬天他脱下棉袄外套将他的玻璃器皿包裹起来,一路上用胳膊肘护着不让别人碰,陶瓷加热炉死沉死沉,比磨刀石还沉,又不能托运,张文正和助手只能挑着扁担,一路赶火车、挤交通车。最终,从江苏无锡把几百斤重的陶瓷加热炉“抱”回甘肃庆阳。接着,张文正和助手踏遍了陕甘宁的沟沟峁峁采集样本,为试验做准备。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实验室设在当地一孔极其简陋的窑洞里。窑洞里没有水,每天清晨,张文正和他的助手高高地挽着裤脚,戴着草帽,像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一趟一趟忙着挑水,用来冷却加热炉。汗涔涔的脸上却是挡不住即将收获的满心喜悦。风天也挑,雨天也挑,一年365天,从不间断。在采集试验样品的路上,张文正和他的助手赶公交车,挡三轮车,甚至赶毛驴车儿,到了煤窑里,甚至要匍匐着前进。在那孔环境极差的土窑洞里,七八台炉子同时运转,窑里气温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张文正和助手每隔两个小时就要记录一次观察数据,反复实验,就是为了获取误差最小的那一组数值。

700多个日夜后,张文正的试验成功了,获取了国内“煤成气”第一套完整理论的基础数据,为长庆油田1989年发现靖边大气田提供了理论依据,开创了长庆油田天然气发展新纪元。

张文正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继续与石头较劲。在他和长庆广大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艰苦的技术攻关和勘探实践,发现了中国最大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再次拉开了姬塬油田勘探的序幕。目前,这些区域都已成为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增储上产的重要区域。

张文正有一个年轻的同事,叫范立勇,他同张文正干着一样的事情,同磨刀石打交道。由于工作表现优秀,范立勇去年被国土资源部关注并发来调函。在此后的三个月中,范立勇经过了艰难的选择,最终决定去北京工作,临走几个朋友为他送行的时候,第一次见到这个1米83的山东汉子痛哭流泪。他说我一毕业就在长庆工作,已经快20年了,我走了放不下三个东西: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研究的石头。

仅仅正式调任半个月后,范立勇又向组织提出了申请,请求回到长庆工作。这就出现了一个戏剧的场面,还是那帮人,在半个月后又把送行改成接风。

“我去了半个月,重新思考了一下自己,我觉得还是放不下这三个东西,我这次回来,哪都不去了”——这位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的硕士从此多了一个绰号:送不走的老范,简称“范不走”。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庆油田成为我国增储上产最快的油田。一步一台阶,一年一跨越,长庆油田靠的就是科技创新这个“金刚钻”,率先攻克了低渗透油气勘探开发世界级难题,目前页岩油、致密气等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丰硕成果背后,离不开手握“金刚钻”的科研专家们。经过10年持续科技攻关,特别是近3年勘探开发理念不断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性进展,2019年9月长庆油田在甘肃庆城发现了国内最大的10亿吨级页岩油大油田。

 

70后长庆人梁冬——好汉坡上走出的好汉

 

张文正在陕甘宁蒙大山深处找石头的时候,在陕北安塞,信天游的故乡,一身红装的采油工梁冬在大雪天带着他的队员攀爬一个陡峭的山梁,叫阎王坡。

梁冬当时也没有想到,他和他的队友们,硬是用脚,把恶名昭著的阎王坡踩成了美名远扬的好汉坡。

善良安塞油田位于圣地延安,是长庆油田开发时间最早的油田之一,也是我国陆上开发最早的亿吨级特低渗透整装大油田。

1989年9月,刚刚走出校门的梁冬被分配到安塞油田,成为一名采油工。2年后,他成为“好汉坡”王三计量接转站的第一任站长。

“好汉坡”因山势险峻,沟壁陡立,常有人和牲畜不小心滚下坡去,摔伤摔死,在群众中流传着“上了阎王坡,十人九哆嗦,从上往下看,吓得魂魄落”的顺口溜。

1991年初冬的一天,寒风肆虐,大雪纷飞。刚巡完井的同事急忙回来汇报,在好汉坡顶一部抽油机尾轴平衡块掉落,已无法正常工作。可由于雨雪正大,路面泥泞、湿滑,抢修的吊车、工具车根本无法出行,维修所需的材料也无法运送至井场。大家都很着急。

“产量就是命令,停井就是停产。决不能雪停后再抢修了,必须马上恢复生产!”梁东立即带领4名大班,扛起棕绳、撬杠等百十来斤重的“土工具”,沿着接近70度的陡峭山路,一步一打滑往好汉坡上爬。雨雪交加,泥泞难行,不足300米的垂直路程,他们整整用了40分钟才到达坡顶。

平衡块是个铁疙瘩,接近一吨重,平时都是用吊车往起拉。但那天,他们硬是咬着牙用撬杠和棕绳,“人拉肩扛”终于把平衡块重新装进了抽油机尾轴里。

当抽油机重新开抽的那一刻,每个人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时候他们已经在刺骨的寒风中没吃没喝干了整整7个小时,头发、眉毛上都结了一层冰碴子,一个个都累的瘫坐在地上,但心里却是热乎乎的。

“安塞油田苦不苦?每天要吃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就这样,在安塞油田创业之初,采油工每天在这片山沟间顶风冒雨,爬上爬下,忘我工作,硬生生将群众口中的“阎王坡”踩成了采油人的脚下“好汉坡”……后来,长庆采油一厂沿坡凿路修梯,修筑了463级台阶。

“安塞油田出好汉,好汉坡上好汉多”,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两次登上“好汉坡”,深有感触地道。30多年来,这条巡井的羊肠小道,被时光砥砺成壮美丰碑,在延河岸边熠熠生辉,成为长庆文化一面鲜红的旗帜,更成为长庆人的精神圣地。

 

背景资料:1983年7月,位于陕北安塞的塞1井获64.45吨高产油流,掀开了一个亿吨级整装大型油田——安塞油田的面纱,揭开了长庆油田“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的扉页。“好汉坡”位于长庆安塞油田腹地,紧邻王三计量站,海拔约1300米,坡度70多度。除了“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好汉坡精神之外,长庆油田形成了苏里格精神和山丹丹精神,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长庆磨刀石精神和“不甘人后,勇争第一”的长庆作风。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劳模先进,从党的十九大代表杨义兴到全国劳模刘玲玲、顾燕、吴春生、陈思杨,再到梁东平、景忠峰、侯宁等一大批新时代“长庆工匠”,他们不仅成为长庆石油人共同追的星,更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80后长庆人陈思杨——荒凉大漠走出来的全国劳模


长庆产油产气,为了区别这两个行业,大家习惯把开采油田的叫油上的,开采气田的叫气上的。梁冬是公司劳模,油上的北方人;比他更年轻的一个小伙叫陈思杨,是气上的南方人。

2008年,从小在四川南充长大的陈思杨,刚刚离开校园,就来到荒漠深处的榆林气田工作,见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场大雪。

他是一个南方人,走进了大漠;他是学中文的,要面对石油。

因为环境的巨大落差,很多同一批参加工作的老乡辞职返乡,陈思杨也动过离开的念头,而改变源自一场技术“比武”。

“第一次参与技能竞赛,看着师傅们把枯燥的操作练得精益求精,在赛场上英姿勃发地展现精湛技术时,我咬牙决定留下来!”陈思杨就凭着不服输的精神一步步成长起来,他回忆道,“因为训练,我都记不清放弃了多少次倒休,磨破了多少双手套,汗湿了多少身工衣。”为了提高技术,他白天抢着帮师傅干活,虚心请教操作诀窍。下班后,又抱着理论书籍在灯下研究。一个月的时间,2双手套磨破了,3个笔记本记满了,逐渐从“门外汉”成长为“技术尖子”。顺理成章地参加了技能大赛,从作业区一路杀到油田公司,成为享誉长庆的“技术状元”。为管理好21口气井,陈思杨摸清每一口井的“脾气秉性”,数字化记录油套压、产气量、产水量等数据,建立起《单井数据库》;为提升班组工作效率,他按流程专项梳理集气站所有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标准。十几年里,他负责的生产区块和站点保持零事故运行,累计西气东输供应成品天然气72亿立方米。

与老一代的全国劳模不同,陈思扬的生活更加丰富精彩,他热爱足球和音乐,身着也有点时尚,是个“潮人”。

陈思扬参加了一个足球队,叫长庆黑金队。而加入这个队伍缘于一篇新闻报道,描写驻守小站的全国劳模孤单的场景,找不到队友踢球,就拿砖块当球门,木桩当队友。黑金队看到后隔空向思扬喊话:以后来西安就来踢球,我们都当你的木头人!

“我们叫黑金,是因为石油是黑色的,石油工人是像金子一样团结的”,勘探部职工,队长马永威这样说。

而费用AA制的黑金队也有三个不成文的规定:全国劳模不收费、学生不收费、山上下来的不收费。前面两个好理解,所谓山上下来的,其实说的就是偶尔回西安的一线职工,这些队友的工作岗位不是深山就大漠,一上去就长时间见不到面,习惯上叫“山上下来的”。

在长庆还有很多这样的民间球队——长庆石油人、石油娃等等,都是由长庆职工组成。这些人嘴上说要着靠足球来释放工作的压力,其实在起队名开始,已经把对油田的热爱融入了生活兴趣,融化在了骨头血脉里。

在长庆油田,像陈思杨这样的肯钻研、勇拼搏的年轻人不胜枚举。采气五厂“90后”采气工毕楠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5年除夕夜,毕楠正在值班。晚上十点多,热气腾腾的饺子刚端上桌子,值班室的电话便骤然响了起来,“统18压力上升,急需处理。”还来不及吃饺子,毕楠就和伙伴们抄起工具,跳上注醇车,向井口奔去。没成想,这一去就是一天两夜。

苏里格的冬夜,气温经常在零下四十度徘徊,滴水成冰算是日常。刺骨的寒风在毫无遮掩的戈壁上肆虐,冻得鼻涕还没来得及吸,就立即变成了冰溜子挂在脸上,穿着棉工服裹着军大衣,冷风还是和针一样无孔不入的朝着骨缝里扎,冷得不知道该往哪里躲。一口井、两口井、三口井.....等到所有的解堵工作完成已是大年初二的早上了。毕楠清晰记得那夜风雪交加48小时的连轴转,记得解堵现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就是不记得那年饺子是什么馅儿的。

“一想到我们的气让北京暖和了,让我的在西安的家人暖和了,我的心也就暖和了”,这位90后采气工这样说。


image.png

 

在位于中国大西北广袤的鄂尔多斯盆地,一代代长庆石油人坚守岗位不松劲、攻坚啃硬不言苦,用半个世纪完成了一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油争气”接力赛。80后、90后是父母眼中可爱的孩子,也是人民心中的英雄,特别在疫情期间刷新了大家对他们的认识。在长庆油田,一大批积极进取、不负众望的80后、90后如今也已成为油气上产科研攻关的中坚力量。目前,长庆油田共有40岁以下青年2.9万人,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他们接过父辈的旗帜,在鄂尔多斯盆地这片土地上绽放出青春的活力和热情。目前,长庆油田在黄土高原、戈壁荒滩上建成了我国产量最高的油气田、规模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和天然气管网枢纽中心,累计生产油气当量超过7亿吨。从2020年国内油气产量来看,长庆油田贡献了1/8的原油、1/4的天然气,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当代文学家贾平凹在纪念长庆油田开发建设五十周年文学座谈会上感慨的地说:“长庆数万人为国家做贡献,为石油做贡献,非常不容易。希望大家记住长庆油田的丰功伟绩,让石油人的精神永远成为这个时代的正能量” 。

6300万吨实现的第三天,长庆油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付锁堂在长庆展览馆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的专访,节目的尾声,主持人古兵突然追加了一个问题:“付总,我想知道长庆油田能创造这样伟大的历史记录背后的秘诀是什么?”

“石油工人心向党,我为祖国献石油!”回答脱口而出,铿锵有力。付锁堂的身后,呈现着长庆油田从黑白到彩色,从小油田到大油田的历史展项。

6300吨实现的当天,展览馆里年龄最小的90后“山丹丹”赵佳蕾在经过长庆劳模,长庆英烈展墙时,对第二年即将就要退居二线的馆长杨良喜说:馆长,今天我能不能向这些劳模英烈送上一束鲜花?

 

他是张栋,代表着所有长庆的奠基人。

他是梁冬,代表着所有长庆的一线油气职工。

他是张文正,代表着所有长庆的科研工作者。

他是陈思扬,代表着长庆的未来和希望……

他更是他们,是更多默默无闻的长庆人,是这五十年间为了祖国的油田事业爬过山、流过汗、出过力,甚至流出鲜血献出生命的每一个平凡的长庆人

昨日丰碑,已成历史;唯有明天,不可限量!


编辑:高思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