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今所见最早的墨兰,为宋末元初画家赵子固与郑思肖所作。在郑思肖逝世七百周年之际,杭州、福州、苏州等地同仁联合于今年四、五月分别在其出生地杭州、原籍地福州及寓居地苏州举行“清风万古——当代名家四君子画展”。同时在郑思肖故里连江县将此展连同连江画家及凤梧堂藏现当代名家四君子画展举行。
郑思肖,原名郑之因,字忆翁,福建连江人。连江郑氏的先世可谓源远流长,据《郑所南文集·先君菊山翁家传》记载,郑姓得于周宣王母弟受封之后,至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分派入闽,居于连江透堡东导村,至郑思肖生活的南宋末年,为时已十余世。其父郑起,为南宋著名文人,嘉定十三年(1220年)偕眷出闽,定居临安(杭州),曾居孤山(今孤山尚存其故居遗址碑),并于西湖长桥建别墅名为“水南半隐”,1241年郑思肖诞生于杭州西子湖畔。郑思肖少时秉承家学,明忠孝廉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当元军大举南下时,他到临安叩宫门上疏皇帝,献抵御之策,因“辞切直,忤当路”,未予上报。宋亡后,其坐卧必南向,自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郑思肖14岁随寓居苏州,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郑思肖于苏州觉报寺逝世。“飘零书剑十年吴,又见西风脱尽梧。万顷秋生杯后兴,数茎雪上镜中须。晴天空阔浮云尽,破屋荒凉俗梦无。唯有固穷心不改,左图右史足清娱。”郑思肖的这首《飘零》诗,正是郑思肖在苏州数十年动荡生活的真实写照。
梅、兰、竹、菊,在绘画中被称为“四君子”,分别象征君子孤傲、高洁、独立、淡泊的品格。“四君子画”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四君子画”是指以此为题材的绘画,包括工笔、没骨、写意等。近百年来,中国画在中西结合等艺术思潮的冲击下,逐渐消泯了笔墨特质及赖以支撑的审美内核。加之国画招生教育的“西式化”与“科学化”,关注个体成长的传统师徒授受方式转换为现代美术院校的批量教育,原来作为花鸟画家恒定题材的“四君子”逐渐淡出了国画课堂,主流展览中也少有“四君子”之身影。狭义的“四君子画”为文人写意画之一支,亦称“君子画”,须体现画家的品格、思想、学养、性灵,彰显“君子之风”,本文所及即为后者。在中国画史上,很早便有“四君子”画的记载。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记录了张僧繇的《咏梅图》,此图虽不能断定为独立的梅画,但画中必定出现梅树与梅花。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萧悦“工竹,一色,有雅趣”,白居易亦曾为其作《画竹歌》。今天我们所见最早的“四君子”画作零星见于五代两宋,如南唐徐熙《雪竹》、苏东坡《枯木竹石图》、文同《墨竹图》、宋徽宗《枯木竹石图》、杨补之《梅花》等。宋人的工笔兰花是传世最早的兰花画作。
编辑:张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