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通讯员 廖霖 姚瑶)“对不起呀,儿子,今天不能陪你去看电影了!自己去买点好吃的吧!”杨谭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几句话,吻了吻睡梦中的儿子,驱车赶往远景村……已记不得这是第几次“爽约”,也记不得这是第几次悄悄离开,更记不得这是第几次独留儿子在家。
远景村处于秦巴腹地,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这里的人们大都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产业规模化发展在这里几乎是“不可能事件”。今年37岁的杨谭是陕西岚皋县市场监管局派驻佐龙镇远景村的第一书记,有着农村生活经验的他知道,这个小山村要摆脱“贫困帽”,得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那段日子里,杨谭整日与村委干部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日晒雨淋,走访调研产业情况,入户征集村情民意,并从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经济收益、拓宽增收渠道等方面着手,四处走访考察优势产业,最终确定了以花椒、猕猴桃、油桐为长期产业,中药材、野油菜酸菜为中期产业,传统养殖为短期产业的产业规划。
紧接着,杨谭大胆提出依托鹏程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搭载“三变”改革“顺风车”,探索“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通过订单收购、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等形式辐射带动当地建档立卡户,实现就近就业。如今,远景村1200亩花椒园区全面建成,将119户356人的贫困户紧密地镶嵌在村集体产业链中。与此同时,100亩油桐园区和200亩猕猴桃园区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杨书记,村里防疫口罩不够了,咋办呀?”“我来想办法!”“杨书记,村里没有宣传车,怎么办?”“交给我吧!”
“杨书记,江盛波家中着火了!”接完电话,杨谭冲了出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杨谭与镇村干部扑灭了这场大火。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杨谭心底莫名的心酸:江盛波是村里的低保户,一家7口仅靠江盛波一人赚钱维持生计。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考虑到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外出务工挣钱补贴家用显然不现实,杨谭便动员江盛波到花椒园区务工就业,月工资达3000余元。同时,杨谭还积极争取到救灾帮扶资金5000元,给这个不幸的家送上党和政府的“温暖”。
“杨书记,我这400多只羊饲料快吃完了。现在疫情形势严峻,买不到饲料,可咋办呀?”唐仁照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发展养殖山羊和扶贫政策精准落地,由最初的20只发展到400只山羊,并于2018年底实现脱贫摘帽。眼下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饲料短缺问题,唐仁照就存在返贫风险。“你放心呆在家里,饲料的事情我来想办法!”杨谭托亲戚朋友四处打听,帮忙购买了一车玉米饲料,及时解决了唐仁照的燃眉之急。
因为路程远、工作忙,杨谭缺席了孩子的很多成长时间,常常只能通过监控“隔空”指导孩子写作业、做饭。对于母亲和妻子,杨谭更是有着太多亏欠,每每家里需要他的时候,他不是在村上就是在去村的路上,妻子不得不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小家的重担,有时甚至连母亲生病住院,杨谭也无法侍奉左右。
带着感情驻村,扑下身子做事。提起杨谭,远景村群众这样说:如果评分的话,杨谭这个人可以打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