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八水记》全书共30余万字、配图150余幅,具体内容由八章组成,每条河为一章,每章配图片若干张,全面展示八水流经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民风习俗、名胜古迹、人文掌故、历史传说、生态文明现状,深刻揭示水与人们的关系。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作为一名陕西人,“陕西八大怪”是啥你一定知道,“长安八景”是啥你也可能知道,但是,你知道“八水绕长安”的“八水”说的是哪些吗?27日记者获悉,由西安文化学者李战民担纲主编的《长安八水记》一书,近日由西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渭、泾、沣、涝、潏、滈、浐、灞等“八水”现存的自然河道为脉络,以历史文化为内涵,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讲述“八水绕长安”故事,深入揭示了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水和人们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
“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始终霸(灞)、产(浐),出入泾、渭,鄷(沣)、镐(滈)、潦(涝)、潏,纡余委蛇,经营其内。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这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对汉代长安上林苑巨丽之美的描述。从此,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说法,并经历代文人骚客的反复吟唱流传至今。《长安八水记》编委会主任、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留珠说,八水之中,渭河是最长、最大的一条,汇入黄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汇入渭河,后随着时代变迁,情况有所变化:浐河成为灞河的支流,滈河成为潏河的支流,潏河又成为沣河的支流。
近年来,西安市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确定实施生态恢复“八水绕西安”工程,大力推进河长制、湖长制,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随着引汉济渭工程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西安水利重现辉煌带来了新机遇。为了让广大民众深入、系统、全面了解“长安八水”,认识它们在西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唤起全社会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修复环境的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生产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由陕西秦尚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斥资,西安文化学者李战民担纲主编,策划、编写、出版了《长安八水记》一书。
《长安八水记》全书共30余万字、配图150余幅,具体内容由八章组成,每条河为一章,每章配图片若干张,全面展示八水流经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民风习俗、名胜古迹、人文掌故、历史传说、生态文明现状,深刻揭示水与人们的关系。“从2018年8月编撰组正式启动,历时一年时间,有计划组织采风20多次,召开编前会、审稿会、采风座谈会6次,采访人物100多位,行程5000多公里,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据《长安八水记》一书的主编李战民介绍,为了这部书编撰组全体成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担负写作和图片拍摄的各位作者年龄都在50岁以上,大多数从小就是在这八水的河边长大,对流经家乡的河流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作者周养俊是浐河东岸狮村人,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对一河两岸的陈年旧事记忆犹新,对现今的发展感同身受,他在承担浐、灞两水的写作中坚持走堤坝、下河床、探源头、访名人;作者解维汉是鄠邑区涝河边人,这次承担的却是泾、潏两水的写作,一条河在城南,一条河在城北,他是《西安晚报》记者出身,对这两水都不陌生,写起来游刃有余;作者高全成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为写好渭水,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初稿就写了3万多字,三易其稿方成压轴之作;作者王晓强是滈河边长安区五台街道人,除了参加集体采风外,先后走访亲友数十人,广泛收集资料,力求准确完整;作者李战民承担了沣、涝两水的写作任务,骑着单车多次奔波在沣河两岸;负责照片拍摄的王涛、王劲一,一个“管天”进行航拍,一个沿河进行拍摄,既各负其责又相互协作,拍出了多达数千张的照片,以保证优中选优。
“这部书稿不但文笔优美,而且感情真挚,既写了长安八水的历史沿革、水利工程、生态修复,还写了八水两岸的自然景观、历史人物、文化遗迹、风土人情、农作物、特产以及宗教文化等,堪称一部集历史性、知识性、文学性、故事性、可读性为一体的‘水与城市’‘水和文明’相互交融的水文化精品读本。”西安市水务局局长吕强表示,《长安八水记》是水利工作者不可多得的一部工具书,对读者感悟长安历史、认知西安现状有积极的帮助作用,对西安实施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也有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编辑:张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