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山河袈裟》一样,《致江东父老》也断断续续写了十年,有好多篇都是一次次重写的结果”,鲁迅文学奖得主李修文日前推出的最新散文集《致江东父老》希望为不值一提的人或事建一座纪念碑。
作家李修文 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12月18日电 (记者 应妮)“和《山河袈裟》一样,《致江东父老》也断断续续写了十年,有好多篇都是一次次重写的结果”,鲁迅文学奖得主李修文日前推出的最新散文集《致江东父老》希望为不值一提的人或事建一座纪念碑。
在新书《致江东父老》里,李修文记录下很多典型中国式面孔:落魄的民间艺人、与孩子失散的中年男人、过了气的女演员、流水线上的工人、不得不抛弃自己孩子的女人、爱上了疯子的退伍士兵,靠歌唱获取勇气的穷人……
《致江东父老》书封 主办方供图
在他笔下,有铺天盖地盛开的油菜花,冒着香气的甘蔗林,轰隆隆作响的冰河,风雪弥漫的祁连山。但这样的山河不是用来赞美的,这样的风景也不是用来歌颂的,它们只是作为见证者而存在:见证这尘世的艰辛悲苦,见证生命个体身处逆境中的向死向生。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新书分享会上,现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的李修文坦言,我写的仍然是我曾踏足过的地方和我曾目睹过的人与事,如果有什么辽阔之处,这辽阔莫如说是狭隘——那可能是一种对于不值一提之人或事的强烈迷恋,再大的辽阔,我也得将其收窄在这个狭隘里。如果有什么抱负的话,我的抱负就是下定了决心为那些不值一提的人或事建一座纪念碑。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在分享会上说,从《致江东父老》可以看出它在扭转散文某种平庸化的趋向。我在看着白杨树、戈壁滩,白杨树和戈壁滩也在看着我。经过这种物我视野的转化后,作者不仅是在写他们,也在写自己。这些山河,这些人,让我们重新回到了中国文学,那就是和无数的普通人们在一起。
著名作家阎连科评价,当散文家都在各行一路,李修文却偏把这诸多的一一汇聚起来。思辩、情感、民间,戏剧与古典,对底层生活的焦虑和对世界的独思。简洁而韵律感极强的文字、深沉的思考,不仅体现了一种后天集成的丰富,而且展示了他面对人与世界时,令人惊惧并信服的天赋才华。
著名导演宁浩则说,读修文的书,就像和老朋友喝酒聊天,刚开始是从张三李四、家长里短开始聊,聊着聊着,就聊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这里面大山大河,人生百态,天聊完了,朋友走了,画给你搁家里了,放你心里了,你会发现,时不长的,那些人物、文字都会跳出来,蹦在你脑海里,这就是好书的力量。
编辑: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