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魏晓文)近日,安康学院青年教师侯红艳所著的《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旬阳民歌研究》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全书共27万字,是安康学院与旬阳县委宣传部横向项目研究成果,是安康学院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成果之一,是旬阳民歌首部研究专著,它标志着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旬阳民歌在广泛传承的同时,上升到理论研究层面。
作者侯红艳的专业研究方向是文艺美学。在《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一书中,作者在吸收前人民歌研究方法的前提下,注重学术研究的独创性,另辟蹊径,以生态美学为研究视点,重点考察旬阳民歌的生成环境和文化基础,以诗意盎然、激情饱满的文字阐述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并对未来旬阳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应对策略,从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层面凸显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2014年11月,旬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者侯红艳表示,旬阳民歌是中国民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水文化、陕南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凝结了旬阳民众千百年来形成的思想情感、价值伦理、文化印记和审美情趣,是最具生活性、真实性和地方性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文化工作者,自己必须主动走出象牙塔,让自己的学术研究接地气,把自己的文章写在人民心坎上。基于此,她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对象锁定在旬阳民歌文化研究上。
从2015年开始,侯红艳就开始关注旬阳,关注旬阳民歌,多次到旬阳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以便对旬阳进行全方位了解,对旬阳民歌进行深层次文化解读、美学阐释。
《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作为旬阳民歌的文学解读,地域文化的美学阐释,主要运用了文化地理学、民俗学、美学等交叉学科理论对旬阳民歌形成的自然基础、文化基础、体裁形式、主题类型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把握,探究旬阳民歌与当地地理结构、明清陕川大移民、太极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使旬阳民歌成为折射整个旬阳文化的窗口。
通过对旬阳民歌的系统研究,一方面提升当地民众对旬阳民歌的认识,使旬阳民歌在广大民众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唱起来,成为他们劳作之余的精神慰藉,在歌唱中感受本地域历史文明的脉搏,增强其文化认同和自信;另一方面提升旬阳民歌的知名度,为把旬阳民歌打造成为一种地方文化品牌提供学术支撑,深入挖掘和保护地方传统文化,推动旬阳民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