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西安“大学路”(上)

发布时间:   作者:编辑2  来源:含光门外

西北大学是古城西安颇为的著名一所高等学府,坐落于西安南城墙外的西南一隅。西北大学附近,现有两条以“大学”命名的城市道路,一条名为“大学东路”,一条名为“大学南路”。大学东路在西北大学以东,西起学校东侧的含光路(原陵园路)北段,向东穿过红缨路、朱雀大街北段,止于南门附近的振兴路北端;大学南路则位于西北大学南侧,东起含光路北段,向西越过太白路,止于西北工业大学,两条路各长约1公里。用“大学”命名城市街道,却不冠以具体大学之校名,而路名得自于西北大学却几乎尽人皆知,这在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知名高校林立聚集的西安,显得颇为特别且仅此一例。西北大学可以说是专享此项殊遇,由此也可看出西北大学在西安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而透过馆藏的历史档案,来探究西安“大学路”的起源及变迁,就会发现,西安的“大学路”,有相当漫长而曲折的历史,绝不仅仅是市政建设当局以学校来命名道路那么简单,而是承载了更为丰富的城市记忆和故事。



超乎今天大多西安人的想象和认知,西安最初的“大学路”,与大家熟知的西北大学无涉,而是源自暂时栖身西安、停留很短的东北大学。这其中的缘由,还要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大学的辗转内迁说起。

东北大学是1923年4月在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张作霖支持下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校址设于沈阳,学校开设理、工、文、法、教育等专业,首任校长为曾任奉天省代省长的王永江。1928年8月,在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身亡两个月后,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亲自担任了东北大学校长。经张氏父子的倾力培植,东北大学很快以办学宗旨笃实、名师荟萃、校园壮美而跻身国内一流大学之列。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沈阳,东北大学师生被迫走上流亡之路,于同年10月在北平复课,成为第一所流亡大学。1935年日本制造了旨在侵占我国华北的一系列事件,国民党政府却一再退让,并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在请愿游行中,切身感受国破家亡之痛的东大师生,率先冲破军警包围,冲出校园走上街头,成为斗争的主力和先锋。一二·九运动后,华北局势危在旦夕,平津各院校纷纷准备外迁。1935年冬,时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驻节西安的张学良将军,决定将东北大学分批迁往西安。经与陕西省政府商定,选定西安城外西南角的农业职业学校旧址(即今之西北大学校区)为东北大学新校址。1936年2月17日,东北大学工学院和补习班约800名师生率先迁往西安,成立了东北大学西安分校(以下简称东大西安分校)。2月24日,东大西安分校正式上课。


东大西安分校初步安顿下来后,在维持正常教学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维修扩建校舍,并设法改善学校交通条件,为东北大学全部搬迁西安做好准备。为此,东大西安分校分别在1936年3月21日、5月14日、6月4日连续致函当时主持城区市政建设的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西京建委会),请求给予协助。信函内容大致如下:一是表达谢忱之意。5月14日的公函,由校长张学良亲笔署名,函中称颂陕西各界多方援助东北大学的同胞情谊,“不仅本校八百师生得资奋励,凡东北同胞莫不感激同深”;并表示“昔关中大儒张横渠曰:‘民吾同胞、物吾同与①’,胞与之情,本校诚于关中备受之矣”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二是要求购地扩建校舍。函称除须添建计划后续迁陕的文、法学院讲堂和宿舍外,还要建筑教职员住宅,原有校舍及附属地皮不敷于用,故请求将附近的民地规定官价征收办法,使该校得以购地扩建。三是请求开辟城门修筑道路。该校地处城外,而教职员多寓居城内,进出城主要通过西关至该校马路(其时西安城墙除南门外,西南段没有其他城门),但这条路“道路狭仄,高低不平”,“晴则尘土飞扬,雨则泥浆四溅”,致使通行不时受阻,故请求予以重修。四是承诺兵工助修建设工程。公函内(包括张学良亲署信函)累次申明,如果市政建设规划有该校区域修马路及开凿城门的工程事项,“本校可商得驻军工兵赞助,帮同修建以节经费而利建设”。张学良将军身为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总司令为蒋介石),又兼领东大西安分校校长一职,实际是承诺了相关的建设工程将可动用军队助修。


西京建委会收到东北大学西安分校的来函,又有张学良将军亲自出面,自然不敢怠慢,随指令工务科即刻查勘由西关南火巷到该校的马路路线。1936年8月5日,西京建委会决定,因该路段系环城马路之一,宽度规定为二十公尺,先照八公尺修筑。9月2日,西京建委会审议了按照测绘图样编制的工程预算,针对东大西安分校此前曾有“商请总部派遣工兵”前往修筑的承诺,会议决定将原预算中所列“工费”一律剔除。9月9日,考虑到工程造价,西京建委会决定,原设计道路石牙剔除,白灰改用黄泥,标价最高限度不得超过15878.40元,由投标最低者承包。9月16日,该会再作决定,所修马路全长1505.82公尺,路面一律宽8公尺,由天成公司以最低标价12289.13元中标承包。

1936年1936年5月14日,东北大学西安分校致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信函(张学良署名)

西关南火巷到东北大学的马路工程,前期进展尚称顺利,所有修路所需石子等项材料,均已备好运至路边备用。正当开工修筑之际,西安事变爆发,时局发生重大变化,兵工无法继续助工,张学良将军又因送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就此失去人身自由。嗣后,东北军亦渐次东开,修路工程随即停滞下来。1937年1月,南京政府委任臧启芳为东北大学代校长,并将北平的东北大学南迁到河南开封。5月,教育部又令东北大学改为国立东北大学,全部集中西安办学。而此时,该项道路工程因工费问题仍处于停顿状态。5月13日,陕西省建设厅函转西京建委会,称东北大学工学院致函该厅,以东北大学即将由汴迁陕上课,而该马路关系城厢交通,不独便利往来,复壮本市观瞻,恳请尽快饬工完成路面工程。西京建委会则于5月18日致函东北大学西安分校,称南火巷通东北大学马路,经预算尚需工费两千八百九十余元,此前东大西安分校嘱咐修路,曾有兵工助修,其后因时局变动,兵工未能继续工作,致使工程超过预算总数甚多,而西京建委会经费支绌,难以承担额外开支,故请东大西安分校补助筑路费一千五百元。后经东北大学承诺补助修路工费,这条道路方得以复工。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8月上旬,西关南火巷通往东北大学的道路终于竣工完成。

在此期间,国立东北大学的文、法两学院已于6月30日由开封迁至西安,与东大西安分校(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汇合,集中在西安办学。1937年8月13日,国立东北大学致函西京建委会,函称:“(西关至东北大学道路)既经修竣,本校拟即定名为‘大学路’,如荷赞同,即希订设路牌,以资纪念。”8月19日,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第八十九次会议决议,同意将国立东北大学到西关南火巷的道路命名为“大学路”,并于8月20日函复国立东北大学。西安就此出现了第一条以“大学”命名的道路。

不过东北大学设校西安的时间并不长。1938年4月,日军侵占临汾,进犯潼关,西安处于日机轰炸威胁下,东北大学被迫再度迁徙。其后,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由陕入川,辗转至四川三台县,以旧试院等地为校址,抗战胜利后迁回东北沈阳;而最早迁陕的东北大学工学院却与陕西及西安结缘甚深。1938年7月,东北大学工学院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前身为内迁陕西的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及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在陕西城固成立了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该校1946年迁至咸阳,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1957年10月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校址迁设西安。如今,传承有当年东北大学血脉的西北工业大学,已是闻名全国的国家重点高等院校。巧合的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址,正位于当年的“大学路”(今环城西路南段和太白路北段部分)西侧不远的地方,与东北大学旧址(今西北大学校址)遥遥相对,似在默默守候着那段历史。

1937年8月20日,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同意将西门至东北大学道路命名为大学路的复函


随着东北大学迁离西安,“大学路”的称谓也随之名存实亡。1938年9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干部训练第四分团(简称战干四团)在原东北大学校址成立。在随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这条路被称为“战干路”且影响甚广,以至于它的“前名”几乎再无人提及。不过,今天的西安人倒是应当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条“大学路”,更应当记得与“大学路”息息相关、曾经“流离燕市、徙转长安②”的东北大学,了解东北大学、特别是东大西安分校师生为推动西安地区抗日救亡运动和西安事变发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东北大学的师生,经历过一二•九运动的洗礼,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东北大学西安分校迁陕则成为了西安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安民先队组织,最早在东大西安分校开展活动,并依托该校成立了民先队西安队部,东大西安分校亦成为日益高涨的西安学运中心。1936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周年纪念当天,西安1万多名青年学生,举行了以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为主要内容的请愿游行,东大西安分校的学生,再次走在请愿队伍的最前列。在向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请愿未果的情况下,冲出军警戒严的中山门,高唱救亡歌曲,向临潼进发,准备向住在临潼华清池的蒋介石请愿。蒋介石听到学生要来临潼的消息,严令堵截学生,武力镇压。张学良深恐爱国学生受到伤害,驱车追上请愿队伍,劝阻了学生,表示会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的要求。这一事件,进一步促使张学良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并最终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为由国内战争转为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虽然迁校西安时间很短,但东大师生用行动在这个城市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东北大学及学校师生在这个城市留下了鲜明的印记,让我们向他们表达由衷的崇敬之意。

(作者单位:西安市档案局)

注释:

①语出张载《正蒙》,原文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 陕西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家,“关学”创始人。

②1936年8月张学良将军为东北大学校舍奠基题词: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至九一八,惨遭摧残,流离燕市,徙转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

编辑:米浩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