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小学时,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爸爸不得外出打工,靠着烹饪的技艺每月挣取微薄的收入维持家里的开支,妈妈一个人照顾着我和两个弟弟。尽管每月的工资很有限,但是每次爸爸回来,总会给我们姐弟三人带回来很多好吃的:有时是水果糖,有时是蜜枣,有时是花生……每次,妈妈便会拿出一部分,装在薄薄的白色塑料袋中,然后把袋子放在床头小匣子里,每天分出一点给我们姐弟三人,这样我们每天都会有惊喜。那时,期盼爸爸每月回来也成了一种快乐,品尝塑料袋中的食物也成为了一种幸福。
小学升初中时,考点设在镇上的中心校,乡镇下面的村小考生都要去那里考试。路程有些远,而且家长不能陪同。清晰地记得,那天妈妈早早做了饭,我出门时,妈妈塞给我一个用塑料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摸着还热乎乎的。“路上,饿了吃。”又塞给了我10元钱,“中午买点自己喜欢吃的。”现在已想不起自己中午吃了什么,只记得那两个鸡蛋是我吃过的最香的鸡蛋。
初中时,学校离我家很近,走路不到5分钟。爸爸在学校的教工灶做饭。每次上学、放学,我都跟着爸爸一起走。当时,女孩子流行穿健美裤,班里很多女生都有,穿着健美裤玩 跨大步,腿显得修长修长的。尽管很羡慕同学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健美裤,但我却没有告诉妈妈我也想要一条,因为我知道爸爸妈妈很辛苦,要供着我们3个孩子上学。那天放学,看到家里的柜子上放了一个红色的塑料袋,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它,“啊!健美裤!还是两条!”我兴奋地喊出了声。“给你买的,快试试!”我迫不及待地穿上,左看看,右看看,喜欢得不得了。
初三时,由于乡镇要合并学校,我所就读的初中被撤销了,我去了镇上的初中上学,住在外婆家,一周回家一次。每个周日下午走时,妈妈都会在我的自行车前挂一个塑料袋,里面装上我喜欢吃的东西:苹果、西红柿、黄瓜、锅盔等。周五下午,哪怕是刮大风、下暴雨,也阻挡不了我回家的心。“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是外婆常说的话。即使是草窝,我也恨不得马上飞回家,因为家里有妈妈望眼欲穿的牵挂。
高中时,我在离家几十里外的二中读书,离家更远了。爸爸和妈妈在县城经营着一个小餐馆。妈妈担心学校的伙食不好,怕我吃不饱,她炸了油饼让我带上。由于担心油渍会沾得满手都是,况且学校的宿舍常有老鼠出现,因此我从来不带。妈妈每周便会多给我些零花钱,并一再叮咛我不要舍不得花。第一年高考,我发挥失常,落榜了。我不知道是复读,还是去上大专,当我征求妈妈意见时,妈妈让我自己决定。思量再三,我选择了复读,于是我来到了县城的一中。在一中的这一年,紧张而忙碌,也许是都经历了一次失败,同学们一个比一个用功,下课了除了上厕所没有人出教室转一转。同学之间有的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周末不常回家,基本一月回一次。每周,妈妈总会让大弟骑着自行车来给我送吃的——一塑料袋的锅盔。一片片切成同等大小的锅盔中有面的香,有鸡蛋的香,有调料的香,酥香可口。舍友们都说妈妈做的锅盔很好吃,吃了一片还想再吃几片。妈妈将浓浓的爱烙进了酥香的锅盔中,把满满的爱装进了塑料袋中。
大学时,我在湖北宜昌读书。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去学校报到时,我的行李是妈妈收拾的,知道我爱吃苹果,妈妈特意为我挑选了十几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洗干净,用塑料袋装好,放进行李包中。当下火车时,学哥学姐来接我们新生,两个人抬着才拿起了我的行李包。他们好奇地问我:“这么重,里面装着什么啊!”我笑而不语。由于离家远,每年只有放寒暑假时,我才能回家。每次临走时,妈妈总是会把各种吃的用塑料袋装好,一样一样塞进我的行李包中,直到拉链拉不住了,她才肯罢休。我知道,妈妈想把她的思念、牵挂都装进我的行李包中,沉甸甸的行李就是妈妈沉甸甸的爱。
工作后,由于工作繁忙,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每逢回家,妈妈总是忙前忙后,做我喜欢吃的饭菜,买我喜欢吃的水果。临走时,总不忘给我装点这装点那。
结婚后,每次回娘家,只要我带东西,妈妈便会说:“回自己家,你以为走亲戚了!以后回来不许买东西!”而每次得知我要回来,她和爸爸一大早从集市上买回鸡、鸭、鱼、排骨等,亲自下厨做给我们吃。为了不让父母忙活,我们改变原来去之前打电话的习惯,可是只要我们踏进门,妈妈又开始忙碌了,上集市、去超市,拦也拦不住。做一大桌子的菜,看着我们大口大口地吃,爸爸、妈妈的脸上才会绽放出会心的笑容。每次我们走之前,也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刻,精心准备着我们能带的食物、蔬菜等。他们手里总会提着好几个大大的塑料袋,给我们张罗来很多东西:晒的萝卜干,腌的辣椒酱,蒸的馒头,做的冻肉,磨的面粉,挖的野菜,种的韭菜、洋姜、小葱、黄瓜、西红柿……每一次,生怕我们带的东西少,每一次,都是大包小包塞满整个后备箱。
一个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一个个温暖温情的故事,一汩汩爱的清泉,缓缓流淌在我的心间,一直到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