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又是华夏的图腾和标记,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人都以“龙的传人”而自称,这说明龙已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中国这条巨龙早已被世界所注目。
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和载体,自然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龙是力的象征,具有祥瑞和谐之气。因此,建筑中的龙就成为人们对祥和美好的追求了。
龙是中华民族集多种动物而形成的一个复合体,被尊为一种神兽。古籍上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且能呼风唤雨,主宰天象。这种形象和功能是任何具体动物都不具备的,而是我们聪明的祖先将某些自然现象生物化了,再加上某些动物的形态,即“多元一体化”,从而产生了龙的形象。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轩辕,黄龙体。”与传说中的乘龙车,乘龙上天相一致。由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把自己比作龙体,以后又不断地演化丰富,到了汉代,龙的比较统一的形象固定下来,它就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共同象征,使中华民族的子孙成为龙的传人。
在建筑上,春秋时期的瓦当就已经有了龙的形象。之后皇帝使用的宫殿房屋、衣服穿戴、生活器具等等,都出现了大量的龙。龙作为皇权的象征,占据了统治地位。以北京故宫为例,可以说无处不见龙。屋顶上、房檐下,门窗的门钮,台基的御道,栏杆上的石刻都布满了龙的形象,就连皇帝宝座的台基、屏风、御椅,也都有多种形式的木雕龙。据统计,光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一座大殿上,里里外外,大大小小,共有12654条龙,可以说是一个龙的世界。
龙在建筑中的装饰作用极强,北京北海九龙壁是我国三大九龙壁中最精美的一座。整壁用424块七色琉璃砖砌成,壁两面各有蟠龙9条,飞腾于碧波云水之间,有的昂首向上,有的龙首扭曲,张牙舞爪,前后呼应,视觉上给人神圣超然的联想。天安门前的华表通高9.57米,重20吨,直径为98厘米,柱身上有层层回环不断的云朵,并雕刻着一条巨龙升腾图案。硕长的龙体盘绕于石柱之上,龙尾居下,龙头朝上,其跃然飞舞之势,大有遨游云天之感,使华表更加壮丽。
在上海豫园和云南景洪佛寺的围墙上,都装饰有一条栩栩如生的长龙,龙头高出墙体,龙身为蜿蜒起伏的墙脊,龙身用瓦片组成鳞状,龙首威武,龙身起舞,看似一条在空中游动的龙,给人以神龙腾飞的感受。
龙的建筑艺术还表现在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上,可以说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这里有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81厘米,立于雕刻精致的莲花柱础上。大成殿两山及后檐共18根柱,每根为八棱面,每面浅浮雕9条龙,每柱72条,18根柱共雕刻1296条龙。为了增添云龙的体感,大成殿前的10根龙柱则采用深浮雕手法,每柱二龙对舞,盘绕飞腾,中悬宝珠,四缀云焰,脚衬波涛。十根龙柱两两相对,龙姿栩栩如生。孔庙的龙柱是世界独有的石雕艺术宝库,被称为世界十大景观之一。郭沫若曾赋诗赞曰:“石柱盘龙二十株,大成一殿此尤殊……天工开物眼前是,梓匠何曾读圣书。”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曾出现过32根高大巍峨、气势恢宏的“龙柱”。柱有顶天立地之意,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这其中就蕴含着团结奋进、光耀千秋的中华精神。
建筑中的龙文化
发布时间:
作者:王雄文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