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退休著名记者贺俊文所著新书《盲艺人韩起祥的故事》,新近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这是贺俊文先生为陕北著名民间艺人韩起祥所写的一篇人物故事,通篇充满激情,读来令人感奋。
贺俊文先生1959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65年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记者站工作并曾任副站长,是一位著名的高级记者。他采写了许多享誉海内外的重大报道。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了几个破碎的陶俑,兵马俑重见天日。当年7月文物部门组成考古队,对秦俑坑开始进行考古发掘。时值“文革”,考古报道把控很严。1975年夏,贺俊文采写了《秦始皇陶俑坑参观记》,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海内外最早公开报道了秦始皇兵马俑这一重大新闻。1982年,贺俊文与同事康庆良背上干粮,行程一千多公里,采写了《蜀道游记》系列报道,在中央台获奖,1983年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发出的文件中,称该系列游记“讲古临今,今昔对比,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以爱国主义教育”,予以表扬。1983年,贺俊文等人采写的关于“双城堡火车站野蛮装卸事件”批评报道,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民日报》为此事还专发了社论,此稿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贺俊文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一级),并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成为新闻战线的楷模。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著名作家刘成章先生介绍,我有幸认识了他的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留校成为同事)、六十年代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贺俊文先生。后来我调入新华社陕西分社工作,与贺俊文先生多有交往并曾有过合作。1995年初春时节,我与贺俊文先生一起前往秦岭腹地的陕西凤县,采访舍己救人光荣牺牲的坪坎乡党委书记兼乡长田建国的事迹。田建国的英雄事迹非常感人,采访团多位记者被感动得流下热泪。记得我们多次乘坐同一辆车或步行赶夜路,偶尔几声山狗的叫声,更映衬出秦岭深处苍山幽谷的神秘莫测和夜晚的寂静,使人不由得想起当地干部群众介绍过的田建国生前为了工作,不知多少次深夜甚至凌晨三四点钟还和他的同事们甚至他一个人打着手电筒、提根细木棍,奔波在山间小路上的情形。我们翻山越岭看了田建国生前帮助过的特困户,看了他帮特困户盖起来的“救命房”,还吃了他曾要求乡上同志经常尝尝的特困户家里的酸泡菜。我与贺俊文先生及人民日报记者孟西安、光明日报记者杨永林诸君在老乡家里,你一句、我一句凑成一首怀念田建国的山歌:
羊奶子开花三月天,迎春花满坡金灿灿。
开口不把别的唱,山歌献给咱老田。
您为人民操碎心,奔波坪坎整八年。
稳粮抓矿促多经,小康路上好领班。
扑火救人保资源,光荣牺牲窑洞湾。
巍巍秦岭一青松,烈火永生天地间。
经过深入扎实的采访,贺俊文先生写出的长篇录音报道《青山的怀念——介绍焦裕禄式的农村基层干部田建国》,以农民歌手潘光银演唱的这首民歌开头,在中央台重点播出;人民日报记者孟西安、新华社记者边江、陕西日报记者蔡方祖合作的长篇通讯《生命为人民燃烧——记陕西凤县坪坎镇党委书记兼乡长田建国》,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配评论员文章《愿乡镇干部都像他》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全国多家报台刊播。这两篇通讯都被评为陕西好新闻一等奖。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但当年有幸与贺俊文老师共同采访的景象,常存我的心间。
贺俊文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还是一位著述颇丰的高产作家。他先后出版了《祖国各地·蜀道篇》《陕西旅游指南》《踏遍三秦》《古都长安》《贺俊文手记》《新西兰纪游》《我爱西安,也爱新西兰》《大洋洲游记》《陕西深度游》等十多部书籍,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多部作品是他退休后,笔耕不辍写成的,再次证明了“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是相通的”。
《盲艺人韩起祥的故事》是贺俊文先生在韩起祥生前深入采访报道的基础上,悉心采写的又一部作品。韩起祥(1915耀1989),是著名的陕北说书艺人。他3岁失明,13岁学艺,1944年赴延安编演新书,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边区群众的称赞。新中国成立后,韩起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历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和陕西分会主席等。他的说书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间艺术特点。他还改革了说书的音乐伴奏,增加了梆子、耍板等乐器,并创造性地把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道情、碗碗腔、秦腔、眉户等剧种的曲调融于说书中,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丰满。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韩起祥克服重重困难,几十年间坚持深入农村,为广大农民演出,深受人民大众欢迎。
贺俊文先生在《盲艺人韩起祥的故事》这部作品里,前面部分写了韩起祥在旧社会的苦难童年,看了让人痛心;中间部分写了韩起祥在陕甘宁边区时期的新生,看了令人振奋;后边部分写了韩起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贡献,看了令人感动。
这部作品写的是真人真事,所以贺俊文先生首先做到了采访深入。这在《跟随韩起祥下乡纪事》中记载得比较充分而详细。贺俊文陪同韩起祥,背上三弦,先后前往安塞县境内的王窑水库、安塞县延河湾公社阎家湾大队、延安市河庄坪公社的杨老庄大队,同吃、同住、同拉话,共同体验生活半个多月。你看:“晚上,我俩住在一个窑洞里。黑夜的山村,静极了。我们躺在炕上,开始了长时间的谈话。”记者逐渐深入“走进了”这位民间艺人的精神世界里。
这部描写民间艺人的作品,人物刻画细腻,语言生动活泼,反映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你看:“只见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坐在人群中间的凳子上……只见那弹动如飞的手指,拨弄出多变的弦音,右腿一上一下地摇动,用腿有节奏地拍打着耍板。他正在演唱他的名作《翻身记》。那时而如泣如诉的三弦声,引出了劳动人们在旧社会的悲惨情景;那时而高昂激扬的歌喉,唱出了劳动人民今天的欢乐和幸福。”记者和观众一起被那富有魅力的演唱和曲调吸引住了。唱到悲伤时,不由得让人泪下,唱到欢乐时,又让人顿时心花怒放。
拜读通篇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表达准确的深厚文字功力,从而使作品富有感染力。例如,在王窑水库,韩起祥唱道:“延安人民移大山,炮声隆隆震山川;石头开花搬了家,好像当年消灭胡宗南。”在阎家湾修坝工地,有个社员听了韩起祥说书后,也编了一段:“过去说书在村庄,如今说书在山岗;劳动也能听说书,山山洼洼三弦响。”韩起祥每到一个村子,总要到田间走一走。他说:“我眼睛看不见,深入生活要比别人花更大的力气。别人了解情况靠看、靠谈,我了解情况靠听、靠摸、靠实际体验。我虽然眼睛看不见庄稼长得怎么样,但是可以摸得出来,从社员的劳动情绪和谈话中可以感受出来。”在延安市河庄坪体验生活时,他摸到了地头,从这边摸上去,又从那边摸下来。他越摸越喜欢,很快编成了新书:“层层梯田上高云,苗子长得绿茵茵;站在上头往下看,真是社会主义的莲花盆。”这样生动感人的片段,在作品中比比皆是。
从这篇不算很长(7万多字)的作品中,可以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眼光敏锐和思维准确,反映出深刻的思想洞察力。
著名作家贾平凹欣然为《盲艺人韩起祥的故事》题写书名,加上出版社精美的装帧设计,给这本书增色不少。
贺俊文和他的《盲艺人韩起祥的故事》
发布时间:
作者:边江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