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发布时间:   作者: 刘燕郡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沿黄路上农旅融合铺就小康路



  初秋时节,神木市贺家川镇温路家村盛园农民专业合作社里,颗颗红枣饱满圆润,串串葡萄晶莹剔透……合作社负责人温玉文一边为枣树修剪枝条,一边招呼着前来采摘的游客,忙得满头大汗。温玉文说:“沿黄公路开通以来,府谷、佳县,甚至山西兴县等周边的游客都来我们这里游玩、采摘,尤其是节假日,游客更多。” 
  2010年5月,按照“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益靠分红”的模式,盛园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主要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可好景不长,温玉文发现,神木蔬菜大棚市场已日趋饱和,而且温路家村距离市区较远,蔬菜种植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薄弱,合作社要想长期发展必须要另谋出路。温玉文介绍,合作社位于天台山脚下,有着深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底蕴,加之温路家村是神府革命抗日根据地,也是生态观光农业的重要区域。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合作社最终决定乘着沿黄公路建设的东风,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转型之路。2012年春天,该合作社试种瓜果22个大棚,亩均收入8万元左右,较过去种植大棚蔬菜亩均增收2万余元。2012年秋天,在保留原有蔬菜大棚的基础上,该合作社大面积推广瓜果大棚种植。如今,盛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瓜果经济作物42棚、蔬菜大棚18棚。“瓜果采摘价格高,现在一斤葡萄可卖20元,‘菜’转‘果’这条路,真的是走对了。”温玉文指着大棚里的串串葡萄说。 
  今年56岁的温海文从2010年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在合作社务工。近日,他每天早晚都要到红枣、葡萄大棚里查看果实生长状况,采摘成熟果实。温海文笑着说道,在这里务工不仅能赚钱还可以照顾小孙子,真的是赚钱、顾家两不误。除了培育瓜果,大棚蔬菜也是合作社的“重头戏”。今年66岁的张改香一直负责照看蔬菜大棚,虽然上了年纪,但检查室温、铺设保湿膜、移栽蔬菜苗等工作对她来说,干起来还是很轻松。她笑着告诉记者,她现在在村里每个月也有3000多元的工资,一年也能收入4万多元,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现如今,温玉文不仅把合作社经营得有声有色,家里也盖起了二层小洋楼。温玉文的老伴是个爱干净的人,家里二层“小洋楼”被她收拾得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草吐芳,一片和谐幸福安康的新景象。温玉文开心地说:“现在汽车、洋房都有了,这真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当前,温路家村依托沿黄公路不断发展旅游经济,改善产业结构,村里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大型企业2家、农家乐2家,带动村内4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为村民发家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村党支部书记温五堂说。乘着沿黄公路发展的东风,温路家村从原来“交通闭塞”到如今“紧挨着交通要道”,村民们生活和收入上的变化,印证了沿黄公路的开通,不仅为沿线村庄打开了一扇通向外界的窗户,也敲开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大门。据了解,沿黄公路神木境内全长86公里,北起马镇葛富村南至万镇界牌村途经马镇、沙峁、贺家川、万镇4镇25个行政村。近年来,神木沿黄四镇以黄河、沿黄公路为主轴,以红色文化为底蕴,全力搞好黄河沿岸植树造林,着力打造多功能生态观光点,适时发展蔬菜、水果采摘、渔业垂钓、城郊踏青游玩等相关旅游休闲产业,突出抓好以菜园、果园、乐园为主的“三园”经济,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沿黄生态走廊,使之成为长线观光、短线休闲的开放式公园,助推神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 通讯员 贺巧艳


爱心超市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脱贫攻坚以来,神木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爱心超市作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平台,通过“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扶贫模式,实现扶贫与扶志并行、物质与思想同步脱贫。 
  7月22日,锦界镇河湾村爱心超市门口十分热闹,十几个贫困户排队等候兑换物品。一瓶洗洁精12.5分,一桶洗衣液25分,一双拖鞋8分……脱贫户张在祥边拿东西边结账,但积分卡里剩下4.5分,再拿什么呢? 
  “再拿两个土豆削皮器,刚好49.5分。”该村爱心超市管理员米爱琴边记录来人所购东西,边建议道。张在祥说,爱心超市的开办,方便了群众生活物品的购买,最重要的是在这里买东西不要钱,只需要积分就行了。 
  据介绍,张在祥所说的积分是贫困户要通过自身努力,从孝敬父母、人居环境、就业务工、政策知晓、配合工作、示范户评比、志愿活动等方面来赚取的。 
  “这样既能体现公平公正,也能让表现好的贫困户有成就感,对生活更有奔头,同时还可以在全村形成户帮户带的好民风。”该村村支书暴满堂说。 
  记者在该村爱心超市的货架上看到,锅碗瓢盆、米面粮油、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十分齐全。爱心超市内所有物资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募捐而来,主要用以解决贫困户的“两不愁”问题。 
  “爱心超市不接受现金交易,实行爱心值兑换制度,贫困户只需用自主劳动赚取的积分就可以在爱心超市兑换等值物品。今年上半年已经募捐了2万元的物资。”该村第一书记刘强介绍说,爱心超市的开办,主要是给村民一个激励机制,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唤醒一部分人沉睡的集体意识,从而积极参与村里的各种集体活动,积极为村庄的发展做贡献。 
  “自己家里卫生收拾干净,还能得积分兑换东西,两全其美,干起活来更有劲。”刘彩霞拿着积分兑换来的洗衣液、卫生纸赞不绝口,超市里的东西是我们平时的生活用品,油盐酱醋、牙膏牙刷、卫生纸……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对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很有帮助。最关键的是物品实惠质量好,只要村里有活动的时候,扫地、锄草,参加村内活动都可以挣取积分,用积分兑换。 
  这天上午,负责结账销除积分的米爱琴忙中有序,分别在积分登记册上一一登记一一销分。据介绍,从2018年至今,该村共兑换积分46300分。 
  “自从爱心超市运行以来,不仅改善了村民生活生产条件,还引导了文明新风,村民们的精神风貌慢慢变好了。爱心超市的评分机制在群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大家都积极地向好的方面发展、进步,增强了满意度,对脱贫攻坚起到助力作用。”该村包村干部田志平如是说。 
  积分兑换不仅为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搭建了爱心平台,形成各方参与扶贫的强大合力,也让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参与到脱贫奔小康的行列中,河湾村爱心超市只是神木市脱贫攻坚扶智扶志的一个缩影。神木市24个脱贫村,都设置有爱心超市,且都安排了专人负责物品筹集以及发放、兑换、登记等工作,确保爱心超市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营,助力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基础。 
  “这次积分都用完了,回去还得继续挣积分,等东西用完的时候又可以攒够兑换了。”脱贫户张在祥对记者说完后,抱着刚兑换的物品踏上了回家的路。在爱心超市的助力下,许许多多像张在祥一样的脱贫户在脱贫攻坚、走向小康的路上不断前行。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 通讯员 贺巧艳

24个贫困村全部建立集体产业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神木市充分发挥贫困村地域和产业优势合理规划谋发展,通过扶贫扶智扶志、发展村集体产业等多项举措,建立健全扶贫机制,强化落实扶贫责任,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新路子,昔日的贫困村实现了华丽蜕变。 
  这段时间,西沟街道灰昌沟村村民贺玉芳,每天都去村里的甜玉米加工厂里忙活,能在村里就近打工,而且还是自己平日里干得很熟练的活儿,她打心眼儿里高兴。贺玉芳告诉记者,过去村民种玉米,不是按市场价卖掉,就是做了牲畜饲料,经济效益一般。自从今年村里办起了甜玉米加工厂,她们村的玉米也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以前我家也种玉米,1斤干玉米粒1元左右,3个干玉米产1斤玉米粒。自从我们村办起这个玉米加工厂以后,1个鲜玉米棒就能卖0.8元。”贺玉芳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灰昌沟村位于西沟街道东侧,全村耕地面积1100亩,总人口1396人。由于人均耕地不足,产业发展难度大,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或者是以传统的种养殖为主。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今年,灰昌沟村在帮扶企业韩家湾煤矿的扶持下,通过“输血+造血”模式,以合作社为载体,办起了甜玉米加工厂,实现农副产品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切实解决了村民的农副产品销售难题,让村民实现增收的同时,也壮大了该村村集体经济。 
  西沟街道灰昌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和平说:“2019年帮扶企业韩家湾煤矿给我们村投资平整玉米加工厂场地25万元,今年我们村在此基础上,再投资160多万元建成甜玉米加工厂。我们合作社加工厂,按照每个鲜玉米棒0.8元,收购全村种植的80多亩甜玉米,比传统种植模式收入至少翻一番。” 
  农产品提质升级,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村集体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还进一步拉伸了产业链条,使农产品走出“深闺”。2019年年底,沙峁镇刘梁峁村郝家峁小组的小杂粮加工厂正式开始生产,这对于一直和土地打交道的村民来说是件大喜事。村民郝绞堂告诉记者,过去的粮食产下卖不出去,村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今年,合作社提前和村民签订收购订单,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原来种下的粮食牛车拉到很远的地方卖,没有销路,价格也非常便宜,自从合作社开始加工,今年已经开始订单收购,方圆约10里路的村镇都提前订好订单,这样下来粮食也好卖了。”郝绞堂说。 
  目前,沙峁镇刘梁峁村合作社和村民签订了订单协议,收购村里的农副产品,最大限度让利于农户,已先后收购小米、绿豆等共计3万多斤。 
  “我们这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建起来,主要以小杂粮加工为主,杂粮的来源主要是由刘梁峁村6个小组的村民种植的。我们把玉米、小米、绿豆、红小豆、豇豆收回来深加工,比市场价高0.2-0.3元,村民都很高兴,也有好的销路,实现了我们村家家有资本、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分红。”刘梁峁村郝家峁小组小杂粮加工厂负责人郝建平说。 
  脱贫攻坚工作中,神木市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让贫困户通过资产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享受分红。目前,全市24个贫困村全部建立了村集体产业,成立了32个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如今,一个个贫困村实现了华丽蜕变,宏伟的小康梦在神木这片土地上逐步变为现实。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 通讯员 任鑫


编辑:庞阿倩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