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

发布时间:   作者:张俊生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1977年11月中旬的一天,寒风凛冽,天空不时飘着雪花。甘泉县中学,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考试的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这不是古代士子赶考的情形:十年寒窗,千里赶考,风餐露宿,舟车劳顿,为的是一举高中,衣锦荣归。这是1977年甘泉十里八乡的社会青年赴县城赶考的情景。

  这黑压压的人群中没有一个是在校学生娃,全是经历丰富的社会青年:有生产队长,有赤脚医生,有民办教师,有退伍军人,有公社职员,有插队的知识青年……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怀着对美好前途的憧憬,纷纷来赶考。

  这场考试等了十年。 

  从1966年开始,高考被迫全面停止,农村娃上完初中高中后返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城里娃初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学招收社来社去的工农兵学员,不过不是通过文化课考试,而是通过逐层推荐,家庭成份不好的,或者社会关系不抗硬的,自然与大学无缘。 

  城市青年还有招工招干的机会,而农村孩子除了上大学再没有其他出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一开始也只能到黄原打零工,后来得到了曹书记和田晓霞的帮助,才被招工到铜城大亚湾煤矿上。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给我们这些农民子弟带来了无限的希望,每个年轻人心里洋溢着前所未有的蓬勃春意,奔走相告,踊跃报名;他们用曾经拿过镰刀、开过拖拉机、握过长枪的长满老茧的手重新拿起纸笔和课本,开始了紧张的复习。 

  考场上,考生们表情庄重,气氛严肃,有的皱着眉头,有的咬着笔杆,有的抓骚着头发,饱经风霜的脸上透着几分困惑和无助。

  

  试题不难,可是我们不会。这些年来,社会活动消耗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开批判会,或者参加劳动。学校有学农基地,各个班级轮流到学农基地劳动,平整土地,刨土,下种,浇水,施肥;除此之外,我们还到农村各个村庄帮助生产队收秋,学校周围的村子差不多都去劳动了。那时上高中也是靠推荐,没有升学压力,谁还把学习当回事?因此我们这一代人文化课底子普遍比较差,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复习起来往往力不从心。 

  考场一片寂静,监考老师一前一后,专注地望着每一位考生;考生手中的笔仿佛重有千钧,不听使唤,写起字来特别艰难。

  就在一个月前,他还是生产队长,带领社员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得知高考恢复,才放下生产农具,风尘仆仆地赶来参加考试,用他结了厚厚老茧的手来书写答卷。

  就在一个月前,她还是一名“赤脚医生”,肩上经常挂着印有红十字的药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衣袖间还带有乡间泥土气息,高考恢复的消息来得突然,能有多少时间复习呢?

  就在一个月前,他还是民兵连长,翠绿的军装已经褪色,

  那紫红的脸上仍保留几分威严,阶级斗争的弦始终绷得紧紧的,听到高考恢复的消息,他就像当年参军当兵一样,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坚决相应党的召唤,服从组织的安排。

  就在一个月前,他还是一名小学民办教师,处在偏远的山村一个人工作的学校,三个年级,二十多名学生,自己既是校长,也是语文、数学、体音美老师,当然也是炊事员。昨天还在同一间教室进行复式班教学,刚刚放下教鞭,也急匆匆赶来参加考试。

  考场气氛凝重,考生个个双眉紧锁。一道道题都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和堡垒,不知如何攻克。

  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次国家级考试,分省命题,自主组织。陕西省考大学和考中专放在同一天,只是分开报名。市面上没有任何试题范式,也没有任何复习资料。我们不知道考什么,不知从什么地方开始复习。 

  当时的县城也很少有打印机,公社、大队和村上更是没有。少数单位也只是配有一台手敲铅字打字机,比较落后。陕西省突击编印了时事政治复习要点提示,薄薄的只有几十页,发行数量有限,而考生太多,下发到王坪公社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本。多数考生只能借阅、传抄。我也是利用一个星期天,跑到二三十里外的王坪学校,借了一本政治辅导材料,抄写了大半天才抄完,直抄得胳膊困,手发麻。

  不少考生进场一个多小时就交卷走了,因为大多试题根本不会做,坐也是白坐,考场上稀稀拉拉地坐着十几位执着者,还在绞尽脑汁答着试题。

  我没有上过高中,不能报考大学,只可以考中专。我确实心有不甘,曾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

  我教学的村庄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当我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已经是11月份了,距离考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一个人从事几个年级的复式课教学,没人顶替,不能请假。每天上完课,批改完作业,备好第二天的课,已经晚上十点多了,这才抽出时间开始复习。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做数学题,一直熬到深夜一两点,以致两个鼻孔被煤油灯熏得乌黑。

  考试结束时间到了,考生纷纷走出考场。我也将试卷整理好,放到桌面上,步履沉重地走出了考场,眼前一片迷惘。

  1977年陕西省中专考试只考两门:语文政治合为一门,100分;数学为一门,100分。我感觉卷子答得不理想,数学许多题都没有做出来。作文题是《记一件有教育意义的事情》,这道作文题,放到今天,充其量是小学难度,但是绝大多数考生平时很少写作文,缺少基本的写作功底,很难写出像样的作文来。我总算把事情叙述完整了,至于好坏如何,不得而知。

  1977年高考是一次特殊的考试,570多万社会青年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年的考场,最终却仅有27万人能闯过“独木桥”,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五。中专也是几十个考生竞争一个上学名额。

  1977年高考(也包括中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成为一个幸运者,顺利地通过中考考上了延安师范,以此为起点开始了终身从教的生涯。

  这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历史,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记忆。

2.jpg

1.jpg

  【作者简介】张俊生,甘泉县石门镇烽火岔村人,先后在甘泉县东沟学校,甘泉县中学,延安中学任教。全国优秀教师,语文特级教师。


编辑:小树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