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从2019年8月到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4次考察黄河,倾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调“音”定“调”。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81年前,一曲《黄河大合唱》响彻大江南北,唱出了中华民族的雄伟气魄,憧憬了新中国的破晓,向全世界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吹响战斗的号角;2020年国庆前夕,《黄河大合唱》又在其诞生地陕西宜川再次唱响,激励着我们脱贫攻坚走向富裕、激励着我们为建设更加繁荣强大的祖国而奋斗。
“黄河记忆”非遗展示展演在壶口瀑布景区启动
黄河川流不息千万年,流淌着中华文明永续不绝的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伴河而生、绵延相传的人间烟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就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非遗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因其精神内涵、实践活力和时代价值,应该为黄河流域的发展承担重要的当代使命。
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2020年9月25日,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延安市人民政府、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宜川县人民政府承办,宜川县文化和旅游局、陕西黄河壶口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九曲黄河·魅力非遗——2020陕西省非遗进景区暨‘黄河记忆’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启动仪式在延安宜川壶口瀑布景区举行。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梦榆,延安市政府副市长张建波,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监察专员、纪委书记、党委委员王晓亮出席活动。
据介绍,此次活动全面盘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段)项目,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选择地域特色鲜明、文化传承完整、民族认同感较强、群众普及面较广、艺术观赏性较好、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非遗项目走进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力求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接地气、有担当、有文化、有思想、有精神、有信仰的文化旅游产品。让黄河陕西段的旅游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生态保护思想、助推陕西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以此带动全省非遗进景区活动有序、有效开展,扎实推动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细落实。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梦榆在启动仪式上强调指出,在宜川举办本次活动,就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工作抓扎实、抓具体,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他表示,2020陕西省非遗进景区暨“黄河记忆”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的主题是“九曲黄河·魅力非遗”,壶口瀑布是我省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符号之一,在这里举办非遗进景区活动具有特别的意义,是宣传推广非遗项目的绝佳机遇,是活态传承保护的最佳场所,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举措,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希望大家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这次进景区活动,发挥各自优势,全面展示非遗项目,尽最大努力把非遗项目融合到黄河文化之中。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放大线上活动,拓宽展示展演渠道,把陕西特有的珍贵文化遗产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延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建波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举办非遗进景区暨“黄河记忆”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必将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延安将全力做好本次活动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提升黄河文化旅游的品位,讲好“黄河故事”,为使非遗成为激发陕西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做出延安应有的贡献。
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监察专员、纪委书记、党委委员王晓亮在讲话中表示,陕西旅游集团将坚持“文化引领,产品提质”发展方向,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紧抓关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的战略布局,聚力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典范景区”,不断深化“壶口瀑布”文化名片内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为陕西文化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在启动仪式上,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宜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分别与黄河壶口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壶口瀑布景区的战略合作协议》和《关于在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建设宜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的合作协议》。
全省各市(区)文旅局、文化馆相关领导,延安市各县(市、区)文旅局、文化馆、各相关非遗保护单位负责同志应邀参加。
讲好黄河故事 唱好黄河大合唱
黄河文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它经久不息、历久弥新,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这是对推进黄河文化研究的期待和要求,陕西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方向,融合黄河区域文化,讲好陕西“黄河故事”,唱好黄河大合唱。
秋天的宜川壶口瀑布,翻涌奔腾,声势浩荡,与两岸的红叶形成一幅壮美景色。9月25日17时许,“黄河记忆”非遗节目展演正式拉开帷幕。
一首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开场,瞬间将大家带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由冼星海与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自1939年创作问世开始,经过了无数次的演奏、衍生、改编,仍旧经久不衰,其磅礴雄伟、深邃壮阔的情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马东坡表示,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对于《黄河大合唱》都有着独特情感。这也是此次非遗展演以这首经典作为开幕演出的原因之一。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一曲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气势磅礴,不同凡响。这首歌以其简练而深沉的旋律,朴素而饱含历史沧桑的词句,成为黄河音乐文化的代表性曲目。它所拉开的,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民族的广阔场景。随后相继献上《圪梁梁》《刮大风》《祈雨》《致富道情》《家乡的你》《不忘初心》等民歌、说书道情、歌伴舞一个个精彩节目,展现出新时代革命老区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景象,也让现场高潮迭起、欢声雷动。
榆林选送的陕北二人台联唱《红红火火二人台》表演热闹红火,贴近百姓又精彩接地气的唱腔,诙谐幽默的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大家还纷纷用手机记录下了精彩时刻。渭南选送的华阴老腔《关中古歌》正所谓“一声吼得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演员用惊堂木击板伴奏使得台上台下的演员和观众群情激昂、遥相呼应,带入感极强。最后,刚劲矫捷、俊俏优美的宜川胸鼓和粗狂豪放、彪悍威武的壶口斗鼓表演为此次表演活动画上了完美句号。
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通过走秀、或通过舞蹈、歌曲等形式,一一搬上舞台,让群众近距离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了起来。近年来,陕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合力上狠下功夫,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非遗”保护和普查工作,非遗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非遗传承兴文化 产品展示受青睐
铿锵有力的宜川胸鼓,夸张诙谐的划旱船,赢得了阵阵喝彩声。25日18时,“九曲黄河·魅力非遗——2020陕西省非遗进景区暨‘黄河记忆’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在壶口景区广场正式拉开大幕。所有参加启动仪式的领导和嘉宾移步壶口瀑布景区广场参观了非遗展示展演。这里共设置70块展板,主要展示内容为与非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延安市域内国、省、市非遗项目简介,还有2幅以反映黄河精神为主题的巨幅剪纸。
洛川刺绣、黄陵面花、富县黑陶、“延安故事”纪念品……同时在20个展位区,分别来自延安13个县(市、区)、陕旅延安公司以及相关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推出的非遗衍生产品展销,现场更有非遗互动展示及网红直播带货项目,直销家乡特产、推介家乡文化旅游资源和非遗衍生产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绣着花枝的红锦缎虎头帽、狮头帽惟妙惟肖;剪纸的水浒“一百单八将”栩栩如生;用谷子、糜子等杂粮拼起来的布堆画色彩艳丽;用秸秆编制的草帽,精致时尚。生活气息与艺术美感和谐相融,让人感受到陕西传统非遗的时尚“潮面孔”。
近年来,延安通过“延安过大年”“非遗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大大提升了国、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2019年,成功举办中国延安文化传承博览会,三天时间20余场活动吸引了5万多人观展体验。还先后制作发行了30集剪纸动画《延河湾》和4部微电影《东方红》《赶牲灵》《兰花花》《想起我的男人背地里哭》,将古老的陕北剪纸、民歌与现代高科技动漫和时尚微电影相结合,探索民间剪纸和民歌的产业化发展和国际化传播之路,“非遗”成为延安助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陕西非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
扶贫路上“非遗”功不可没
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沿黄公路是陕西省沿黄河西岸修筑的一条南北向公路通道,沿线经过4市12区县,这些地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旅游景区及文物古迹众多,由于交通和自然原因,虽然经济不发达,但往往却是文化生态保存较好的地区,富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陕西高度重视黄河流域非遗扶贫工作,先后两次举办非遗扶贫经验交流活动,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引导各级扎实开展非遗扶贫工作。2017年,随着沿黄公路的全线贯通,沿线党委政府和勤劳的人民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将这些非遗充分转化为流域内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2019年5月7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在摆脱贫困的征途上,腰鼓、剪纸、农民画、曲艺、民歌等非遗“文化名片”功不可没。
据了解,2017年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启动建设以来,根据《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延安市范围内共建立了105个非遗传习所,“千人腰鼓”表演村、魏塔绘画村、“陕北信天游”大舞台等民间艺术专业村达到3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陕西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依河而生的人们正不断汲取着黄河的养分,让古老的非遗以新生的形象传递新声,让民族的记忆以古朴的韵味焕新生活,让河韵长久地绵延存续,流传后世。“九曲黄河·魅力非遗——2020陕西省非遗进景区暨‘黄河记忆’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的顺利举行,将推动我省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一方面,“非遗”依托景区平台,通过“非遗”项目展演和展示,让更多的游客真切感受到陕西自古以来的优秀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魅力,进一步提升陕西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景区借助“非遗”的资源优势,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竞争力,让更多的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旅游产品,不断拓展旅游产业的空间,进一步推动陕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