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通讯员 许娜)“我们这个绿壳乌鸡蛋营养价值高,现在卖得可好了!” 今年43岁的赵志亮在“好农家”乌鸡养殖场里笑眯眯地对我们说。
赵志亮外出打过工、开过饭店,但都没有摘掉穷帽子,2015年他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驻村工作队的多次上门动员,鼓励他再创业,2018年率先脱贫,并在他的带领下,青白村的乌鸡养殖产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近三年来养殖乌鸡累计数量超过15万只,先后带动了30余户贫困户稳定收入并顺利脱贫。象他这样的脱贫摘帽在略阳县白雀寺镇青白石村中还有很多,这些与略阳县税务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全体队员五年的艰辛努力帮扶截然分不开的。
工作队来到青白石村
按照脱贫攻坚战要求,2015年,略阳县税务局派驻了一支扶贫工作队进驻略阳县偏远山区的青白石村。五年的扶贫路上,倾注了局领导及全体工作队员的心血,历经了苦乐,收获了群众的笑脸。
“该村位于秦岭山脉深处,我们预想到这里的条件较差,但没想到是这么贫困!”脱贫驻村工作队队员汤仕浩带着一丝湿润回忆说。青白石村是略阳县2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初到青白石村时,大家都被眼前的情况惊住了,散落在群山中低矮的村民大多是七八十年代的土坯房,入村道路弯弯曲曲的有二十几公里,其中硬化道路只有3公里左右,路段多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其中两个村民小组入村道路只能靠步行……。
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依靠传统家庭农业和养殖业生计,村里无任何集体经济。看到眼前这一切,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秦小龙一行深感责任重大,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青白石村的面貌。他们把工作队分成四个组,每个组带领一名镇村组干部,对全村215户754人逐一走访摸排情况,历时一个月调研后,对全村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农业产业、村内劳动力等情况了然一心。经过民主评议,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最终把125户432人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范围,开始了点对点精准扶贫一系列措施。
补短板拔穷根改面貌
找到了穷根,如何拔穷根,是对工作队的考验。工作队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推进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一批优势产业,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落实一批惠民政策,保障贫困户基本生活;建设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四个方面的扶贫规划。
他们结合青白石村地理、气候、劳动力等情况,鼓励培育脱贫致富能手,先后帮助赵志亮等发展15000只绿壳乌鸡和300亩银杏、柴胡产业,示范带动促进。2018年又组织村民发展蚕桑养植项目,刚开始很多村民抱有观望的态度,想参与又不敢。为此,工作队和村两委研究决定分别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确定由党员及村民代表带头引领,用自家的土地参与入股,第一批在入股协议上签字,村民一一仿效,先后带动49户参与了入股,目前已建成280亩的蚕桑养殖基地。此外,工作队还引导发展了养殖生猪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计划投资200万元,建成后年养殖生猪规模达500余头,目前基本设施已经建成,可带动本村20名剩余劳动力到养殖场务工,不但解决了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同时也提高了青白石村的整体经济实力。同时,协调帮助加大村基础实施建设。
村民的幸福是奋斗目标
通过工作队五年的努力帮扶,先后完成了17.03公里村组道路公路硬化;改善了15公里人行便道;新建了19口安全饮水池;完成全村99%的农网改造;实现易地搬迁72户、危房改造14户;组织资金对青白石村委会办公场所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维修,改变了以往破败不堪、办公条件差的状况,更好的方便服务当地群众。同时,工作队创新工作思路,与村干部协同努力,将青白石村闲置多年的原村小学房屋进行改建,建立了“青白石村幸福家园”,将全村的部分“五保户”进行集中供养。
随着各项硬措施的落地和工作不断深入,如今,村里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完善、电商平台和标准化卫生室的建成,青白石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截止2020年初,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58%降至1.59%,2019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增强。
“现在,常常能听到村落里传出的笑声,我们感到很欣慰。”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秦小龙感慨到,并表示他们还要帮助村民朝着小康富裕的方向继续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