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佛坪县大河坝镇的生态农庄

发布时间:   作者:唐培娥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九月的秦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生机盎然。走进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大河坝镇区域,丰收的景象和村民的笑容共同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依托生态优势,当地群众近年来通过发展种养殖改变村容村貌,搞活了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致富路。


 水田坪村禾呈家庭农场养鸡示范点


该镇往南方向途经沙坪在曲折的山道上攀爬,到达山顶的“云田谷”时可以欣赏到整个大河坝镇的壮丽风景,也可以远眺到天际相接的西汉高速,好似飘向天空的黛色绸缎。山顶蓝天白云,苍山环抱,那种沉浸于山水间的惬意,似乎伸手可触白云之中。该村坐落在群山交错的沟壑中,一座座老屋在时光里静静地立着,能感受到其历史的味道,百亩梯田沐浴着阳光,“云田谷”的名字从这而来。 

2017年,水田坪村梅可程发展养鸡,吸引了许多贫困群众前来务工。该村南边连着石泉和西乡,东边离宁陕不远,西边紧挨着洋县,南来北往人的都要经过水田坪。属于交通要道,完全可以延长产业链,由养鸡项目延伸至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帮助群众更好地增收致富。水田坪村党支部书记李恒志介绍,2019年5月以来,水田坪村禾呈家庭农场成立并开始运营,一年半时间里,营业总收入达80万元,云田谷的鸡生意也逐渐火了起来。

据介绍,禾呈家庭农场成立后,完成土地流转林地20亩,基础设施折资入股40万元,按照“保底分红+收益分红”的方式,带动当地10户21名群众入股受益。依托佛坪县农投公司,采取“家庭农场+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现了4000只养鸡产业配股22万元,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贫困户入股分红,每户年增收2000元。

其实创业致富的不止是梅可程一个。水田坪村牟崎东引进羊驼后,展现了游客观光一体产业园的远大前景,属于专业合作社的民宿客栈,土生土长在该村的牟老板对水田坪村充满期待。村委会附近的杨茂翠,以本地大米为原料,混合核桃、板栗、芝麻做的杂糖销量很好。驻村工作队帮她注册商标扩大规模,把产品销往西安的大城市。

目前,家庭农场已探索打造出生态优质香菇、养殖羊驼、休闲娱乐服务、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瓜蒌园和生态金丝黄菊观光园。今年,该村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九大冲刺”行动,认真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大力发展山羊养殖、瓜蒌种植、香菇种植,生产杂糖,劳务输出、乡村旅游等产业,还建成了民俗小院、文化舞台会等项目助推乡亲们进一步增收。据了解,水田坪村2014年脱贫24户85人,2015年脱贫46户160人、2016年脱贫25户93人,2017年脱贫25户34人,2018年在册贫困户5户5人。2019年至今累计实现脱贫全覆盖,剩余贫困户4户4人为集中供养,达到了整村脱贫目标。

水田坪村民梅可程养鸡不但“火”了产业富了民,共力村贫困户杨昌理的养牛产业也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共力村祥意吉种养殖家庭农场养牛示范点


54岁的杨昌理和妻子之前在江苏盐城务工,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2017年底回到家乡。2018年初,在政策支持下,杨昌理贷款5万元买了10头牛,开始发展本地牛养殖。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妻子谭喜丽还承包村集体合作社中蜂养殖150箱,截止8月份出售蜂蜜350余斤,为18户贫困户分红共计18000元,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谭喜丽说:“养牛由开始的10头发展到近70头,加上养蜂等,先后贷款40万元,出栏当地牛累计收入达到55万元左右,比在外地打工好多了。”

共力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193人。2014年起当地利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借助引汉济渭工程库区移民机遇的优势,开始谋划打造该村基地养牛、农耕体验、乡村记忆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2014年至2020年,共力村累计脱贫66户193人实现全覆盖,剩余贫困户4户4人为集中供养和1户低保户,达到了整村脱贫目标。

根据县上出台的就业创业政策,共力村采取龙头企业加入、合作社组织、吸引大户、带动贫困户的形式,近年来,由杨昌理夫妇二人创办的祥意吉种养殖家庭农场养牛,王理顺回收本村种植的玉米、秸秆发酵后喂牛,牛粪回地作肥发展养牛立体循环种养,使现代养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文旅产业的人文属性相得益彰。

大河坝镇党委书记李亮达说:下一步,将继续抓好共力村养牛经验的总结完善和提升推广,努力把共力牛打造成特色牛、脱贫牛、致富牛、品牌牛,打造成佛坪牛的一张名片。

编辑:金苗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