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秦腔剧作家姜炳泰

发布时间:   作者:李军民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通讯员 李军民)姜炳泰(1913-1980),秦腔剧作家,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吝店镇吝店村人。其祖母李氏,乃清代戏剧家李芳桂后裔。其父姜龙田,喜爱碗碗腔皮影戏,能弹善唱。1927年他在渭南下吉小学加入共青团并负责该校团组织工作;1931年任大荔县“陕西第二师范”团支部书记;1932年任共青团西安市委宣传部部长;1938年任渭南下吉小学校长,同年加入“西青救”;1942年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冲破阻力,奔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当教员;1944年进延安大学学习;1945年回到关中师范(原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任教,传播和宣传党的革命思想;1948年任关中分区文联协会副主席,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调任三原关中分区文工团协理员、陕西省文工团协理员;1950年任陕西省文化馆馆长;1954年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5年至1960年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1960年被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2届理事。

2c0680d8532b77a63157d89a6e442eb.jpg

30年代,他曾在学校以教书为名,多次掩护团结进步人士,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抗日救国的理论。奉地下党组织的指示,采取多种办法营救掩护地下党员开展工作。他毕生从事党的戏曲事业,刻苦钻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贯彻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在戏剧创作、戏曲评论和培养戏曲人才上,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改编的秦腔剧《法门寺》,1956年荣获陕西省第1届戏曲观摩汇报演出大会戏曲改编一等奖;还改编了秦腔剧《屈原》,与马健翎改编了秦腔经典《游西湖》等剧目;以后,他便着重于戏曲的理论研究,先后撰写了《神话与艺术》《论劳动人民的求实精神》《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戏剧工作者的两条腿走路》《论古典戏曲里的人民性》等许多理论文章,曾先后在相关党报党刊、戏曲杂志上发表。

1961年,当对姜炳泰本来的正确文艺观点进行错误批评时,他能以大局为重,仍然忘我地工作和学习,并抱病前往陕北长期深入生活,创作出了反映老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大型话剧《郭家湾》。1966年,他受到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又一次被下放到陕北子长县“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在这极端困难艰苦的处境中,他费尽千辛万苦,写出了反映以老干部革命斗志不衰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职业革命家》初稿。

1980年4月,姜炳泰逝世的消息传到家乡后,秦腔剧作家郝心田老人惊闻噩耗,悲痛万分,随即写了“剧坛星殒三辅文章缺子厚,金坡月暗五陵风丽泣秋岩”挽联委托专人送往西安,以示哀悼。

注:三辅,指扶风、长安、同州三地,泛指陕西。子厚即柳宗元。五陵指陕西的皇帝陵。金坡姜炳泰故乡吝店旧时称金坡乡。秋岩即李芳桂。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