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唐伟 见习记者 杨春建)8月19日下午,陕西省非遗保护培训会学员一行90余人到汉中市南郑区现场观摩棕编、藤编、扇编及黄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生产发展情况。
南郑区文化馆馆长王庆和介绍,2007年至2019年该区走访民间艺人260人,确定非遗项目92个,现已公布区级项目61项,获批国家级名录1项、省级名录12项、市级名录1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12人、区级120人。先后建立了两河镇、协税镇汉山街道办、桄桄剧团、藤编厂等传承基地,并开展专业培训、技能大赛及非遗走进旅游景区等活动,强化宣传和产业引导,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及经济效益凸显。
在闻名遐尔的黄官镇“藤编之乡”,参观了鑫豪藤业和良顺藤编两家代表性公司。汉中盛产藤条,具有坚韧,柔软、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等的特点。《三国志》有关于"藤甲军"的记载,唐代,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琼州(今琼山)等地以汉中藤编织成帘幕、皮藤五色藤盘等工艺品向朝廷进贡的历史。技艺传承人分别介绍了藤编业发展情况,汉中藤编现已形成有桌、椅、沙发、凳、床、屏风等家具、藤席帘、藤织件三大类几百个品种系列,同时利用陕南棕叶资源传承发展扇编制品,其藤、棕系列产品风格古朴粗犷,工艺精巧,经久耐用,形成了企业品牌和完整产业链,产品除销往国内市场外,还出口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前景良好。
在黄官镇黄关酒业,参观了古法酿制黄酒生产线,了解中国黄酒传统酒文化。高级工匠李光明介绍了企业黄酒产品及工艺特色,该产品依托秦岭南麓得天独厚的气候、清泉等自然环境,采用汉中上等金丝糯米为原料,以“5000年无断代传承中国传统黄酒酿制技艺”为己任和基础,长期摸索研发,形成了300天吸饱日月精华的独特工艺,酿制出集醇、香、甘、美、滑五大特点的传统北方黄酒,品质可与同类名酒相媲美,极具营养特色。
与会人员到高庄村棕编专业合作社,参观了解“汉中棕箱及棕制品制作”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何文满介绍,该棕制品利用陕南山区丰富的棕树资源,手工制作传统棕箱、棕蓑衣、棕蒲团等制品,其技艺由清朝同治中叶沿袭传承至今,现融合陕南刺绣和挑花工艺,成熟开发了棕帽、鞋垫、各类饰件、床垫等系列产品,具有耐老化防潮,精美实用特点,产业初具规模。
通过观摩活动,大家感受到南郑区非遗项目鲜明特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结合此次理论培训学习,分享经验,切磋交流,共话发展,受益匪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省文化馆馆长洪济龙对南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壮大模式等给予了充分肯定,对非遗资源利用、保护性生产推动及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发挥不可估量作用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者加强交流,创新思路,主动担当,再展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