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

发布时间:   作者:孔明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一位老师在网上诉苦:“连指出学生的错别字,都要担忧他们心灵是否会受到伤害。”如此咄咄怪事,令人难以置信。 
  为什么会这样?不是说老师如父母吗?父母指出儿女作文里的错别字,会伤害儿女的心灵吗? 
  有位朋友提醒我:“如父母,不等于父母!”我说:等于父母才怪了!不等于父母,恰恰说明一个道理:对孩子,父母说得,老师更说得。师道尊严,尊严在此,昭然若揭。如果连学生的错别字都不能直接指出来,谈何尊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连指出学生错别字的底气都没有,还怎么传道授业解惑呢? 
  有一年,我去参加一个采风活动,当地搞了一次师生与作家见面交流会,一位作协领导代表作家致辞,把“莅临”念成了“位临”,我身边的师生俱愕然而窃窃私语,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少学生吐舌头,还有老师吐口水。他这样念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直到退休也未能改金口。明摆着,从未有人给他“指正”过,哪怕一个善意提醒也没有。这就很有意思了。至于为何,你琢磨! 
  我是编辑,兼搞写作,每天与文字打交道。我知道自己文章里有错别字的,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指出过,偶尔有人指出时,神情就像小偷,谦卑得就像做了亏心事似的,搞得我莫名其妙兼哭笑不得。他是尊重我吗?或者他有谦卑之德吗?纸上错别字,是笔误,也不尽然是笔误,被指出来,善莫大焉,求之不得也,何故吞吞吐吐而不能理直气壮? 
  基于是,我忽然明白自己为何得罪一些人了。常有一些不熟悉的文友将他的得意之作传给我,请我“批评指正”。我忙呀,说力不从心真不是矫情;我于心不忍呀,真怕挫伤了人家的创作积极性。平心而论,一些文章写得挺好的,但作为职业编辑,职业病是有的,忍不住就想改错别字,兴之所至时也忍不住“批评指正”几句。修改稿和“批评指正”发出后,很少有人致谢,多半的回复是“承教”云云。在社交语境里,“承教”是谦词,客气话而已。甚焉者,还有不回复的。有一位文友多次如此,我就婉转告诉她,出于礼貌,不道谢也罢,起码应该发个“表情”吧?哈,这下捅了马蜂窝了,她反过来还“蜇”我,也就是说,她不高兴了。一通回复,满腹委屈,我总结了三层意思:她发文章给我,是看得起我,是信任我;我的意见她都虚心接受了,不接受也未发作,还要她怎么样啊;既然如此,以后“再不高攀”了,云云。 
  悲从中来,不由自主。这人心是咋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老祖宗的话,咋都不灵了?难不成你找我望闻问切,不是为了索取药方,而是为了讨要“褒帖”?就医或能医到病除,讳医只能延误病情,此是常识,白得像白开水,装不懂就不懂吧,真不懂那真就不可救药了。眼见你糖尿病,我给你喝蜂蜜水?眼见你错别字,我给你“灌米汤”?又能怪谁?一些人吧,是猫的皮囊,是老虎的脾性,高卧时楚楚可怜,撅起屁股,就摸不得了! 
  语境如同环境,心态如同生态,被污染了,眼里就只有“霾”了;被扭曲了,看啥都是“哈哈镜”了;被毒化了,就别指望自我净化了。孤芳自赏,若以芳容对镜,也还罢了;自我感觉良好,若习惯于自摸,也无可无不可;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若因此而沾沾自喜,那真不知该说啥好了。就如同一些女人,尊龄和尊容都明摆着,自美是可以的,但把自美当真美,就自欺欺人了;被尊为美女,笑纳未尝不可,以美女自居就不可理喻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自知之明也当有之,若其不然,贻笑大方,还被蒙在鼓里,悲乎哉,不悲耶? 
  回到错别字。话绕了些,理在这儿。以小见大,以区区错别字,足见得世道人心之浮华!虚荣心膨胀,恭维经盛行,排斥逆耳之忠言,只求悦耳如贪杯,酒不醉人人自醉,久而久之,能不上瘾吗?若是望梅止渴也还罢了,若是饮鸩止渴呢?别往下想,往下想,但愿有美妙等着!

编辑:高思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