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明的韧性

发布时间:   作者: 樊可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西安市高三学生 樊可

夜晚一盏灯下,我静静地畅游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五千年文明的韧性。从远古牧歌中的诗和酒,到汉唐辉煌时代的华彩诗篇,再到近代屈辱不堪的民族危亡。数千年来华夏文明连绵不断,虽然经历战争、饥荒、瘟疫、迁徙,但是每次的困境、绝境对我们这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来说,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言,“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道理。因此,它一直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在同时期的四大文明古国却已淹没在黄沙、河流和历史中,成为历史书中可数的几页,找不到文明的延续,只有当年留下的遗迹代表着那里曾经孕育着高度发达的文明。华夏文明如何能在千年的历史中延绵不绝,反而走向了更加辉煌壮丽的今天,这曾让我反复思考,我想大概是华夏文明中的韧性。 
  我喜欢千年前渭水边上那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中传递友邻互助,守望相亲的血脉;我钟情“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的好客与谦让;我赞叹“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我称颂“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品性;我折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 
  这大概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我们包容好客,在盛唐时代,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商贾齐聚长安,胡风炫舞,兼容并蓄,以“天可汗”的气势和姿态迎接各种文化。我们顽强不屈,太平盛世犹如珍珠,少之又少,在受到外敌侵略时,我们拿起了武器保卫家园,在民生凋敝时,彼此相互协助。数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太多品行高洁的楷模,从文天祥、于谦再到戊戌六君子。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从远古时代刀耕火种,采桑织布再到现代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都是人民用辛劳,不惧任何的艰辛换来的。 
  文明的韧性,就是华夏民族的气性!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