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记者马露露、通讯员段玮报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近年来,榆林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做到了少数民族群众扶贫政策享受有广度、产业发展有深度、关怀帮扶有温度。
据了解,全市12个县市区共有30个常住少数民族共3501人,其中以回族、蒙古族、满族居多。全市共有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122户130人,约占全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的3.7%。截至目前,除4户6人纳入兜底保障外,其余少数民族群众全部实现了脱贫。
政策享受有广度
榆林市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合理运用“两不愁、三保障”这把尺子综合衡量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真正实现如期脱贫。让少数民族困难群众享受到了国家易地扶贫安置搬迁政策和危房改造政策,住上了安置房和新建房;享受低保和临时救助,领取残疾补助,政府免费缴纳大病保险和农村合疗;子女享受生活补助,安心就学,无因贫失学问题。此外,各县市区为少数民族困难家庭设置了扶贫公益专岗,安排乡村环卫清洁工等岗位。同时积极联系招工单位,引导少数民族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就业,补贴家用。
产业发展有深度
各县市区为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提供养殖、种植补贴。其中,榆阳区让贫困户和脱贫户免费零成本入股全区百万只湖羊养殖项目,参与养殖分红,使他们从农民变股东;靖边通过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入股土地、资金以及代管养殖等形式,将少数民族贫困户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同时还加强就业创业培训,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业,在门店经营、摆摊设点等方面提供便利,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关怀帮扶有温度
全市统战民宗系统针对少数民族贫困户开展关怀慰问活动,经常入户走访,全面了解他们的合理诉求,并对其开展心理关怀和政策服务。在产业帮扶、大病大灾救助、就业创业培训扶持等方面积极协调,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让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感受到温暖在身边,帮助他们重拾生产生活信心和脱贫致富的决心。
下一步,榆林市将继续跟进落实脱贫巩固措施,杜绝返贫现象,推动建立少数民族脱贫工作长效机制,让少数民族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