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张跃名 路宝忠 贺桐
1981年,全世界只有陕西洋县秦岭深处栖息的七只朱鹮,秦岭成为朱鹮的“诺亚方舟”。陕西高度重视朱鹮保护工作,开启了以秦岭为中心的朱鹮保护序幕,在近四十年的努力下,朱鹮从“发现”到“保护”“繁衍”“复兴”,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陕西发现时的7只,扩展到现在的5000余只,稳步增长态势基本形成。
1981年6月,洋县林业局成立“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保护小组,由朱鹮发现人刘荫增带领朱鹮保护站4位年轻人进驻姚家沟,拉开了保护的序幕,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和朱鹮生活在一起,用脚步丈量朱鹮活动距离,用心感知朱鹮的栖息踪迹,历经3年时间,基本摸清了朱鹮的生态生物学习性,了解了当时条件下朱鹮一年四季的活动规律,为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图为科研小组入驻姚家沟巢区,及朱鹮发现人刘荫增。
近四十年来,朱鹮种群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代,极小种群维持阶段。野生朱鹮繁殖地从1处增加到3处,海拔900米左右,朱鹮存活数量维持在20只以内。
第二阶段,1990年代,缓慢增长阶段,野外保护与人工饲养同步,野生朱鹮繁殖地由3处增加到8处,海拔降至700米,朱鹮存活数量维持在20—40只。
第三阶段,新世纪以来,进入朱鹮种群加速复壮阶段,随着全面保护和生态修复,秦岭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工饲养和野化放飞在中日韩逐步开展,野外朱鹮繁殖地由8处增加到547处,野生朱鹮种群数量达到2600余只。
从2013年秦岭以北首次野化放飞成功起,相继在铜川、咸阳、杨凌、渭南、西安发现朱鹮踪迹,朱鹮栖息地跨过秦岭,从长江流域扩大到黄河流域,从东洋界延伸至古北界,沿渭河及其支流为轴线的分布特征日趋明显。
朱鹮保护始终将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作为重要措施,坚持不懈做好技术攻关和基地建设“软件”“硬件”两篇大文章,从1993年人工孵化育雏获得成功、1995年人工饲养子一代个体成功繁殖、2000年人工饲养个体自然繁育成功、2004年野化放飞试验成功一路走来,已成功繁殖朱鹮个体10余代,为全球朱鹮人工繁育保护和野化放归提供了陕西方案。图为2009年,华阳朱鹮野化放飞种源基地建成。
同时,朱鹮从陕西扩展到全国。以种源和技术输出为主,加强人工繁育,指导帮助河南、浙江、四川、北京、上海、河北、广东人工繁育朱鹮300余只,其中河南、浙江已经成功建立野外种群。朱鹮栖息地向历史分布地不断扩展。图为2013年,铜川耀州林场举行了“秦岭以北地区朱鹮野化放飞活动”。
目前,朱鹮栖息地集中在中国陕西、河南、浙江,日本、韩国通过再引入工程也建立了野外种群。朱鹮栖息地面积,已由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5万平方公里,由最初发现时的陕西洋县姚家沟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呈现出以秦岭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图为2000年抵日朱鹮“美美”。
截止目前,朱鹮自然保护区已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照“一中心三基地”总体布局,全面加强朱鹮自然保护区和种源基地、救护繁育基地、野化放归基地建设。截止目前,陕西省级朱鹮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种源基地2个,救护繁育基地5个,野化放归基地8个。
朱鹮作为和平的使者、友谊的象征,是陕西特有的生态文化符号和生态保护名片,讲述着当代中日韩的和平故事,传播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承载着“和美高远”的秦岭生态卫士精神。
流金岁月的照片,历历在目,记录了从1981到2020朱鹮保护的每一次阶段性成就,记录着每一次重大突破,而唯独无从解读的是这照片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从1987年开始,保护区对野外出飞的所有朱鹮雏鸟进行环志标识,签发“身份证”,以方便保护研究工作开展。截止到2018年,共野外环志朱鹮幼鸟3182只,这对清楚掌握朱鹮种群扩散动态、内部结构等起到关键作用,从此也建立起了珍贵的野生朱鹮种群谱系档案。
“无数人一起走过,与朱鹮共度艰苦岁月,中国朱鹮保护事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为世界创造了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朱鹮野外种群迅速发展,在世界东方的蔚蓝色天际,已经有5000余只‘吉祥鸟’,展开了翅膀,优雅的飞翔。当今世界,无论你在何处,只要你见到了朱鹮,你一定要知道,它是来自中华祖脉秦岭的朱鹮。中华朱鹮,从秦岭起飞,飞向世界。”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