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川》是叶广芩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于2007年。小说以古镇青木川为背景,讲述了“土匪”魏辅堂的传奇一生。《青木川》承载着叶广芩的文人情怀和对历史的反思,通过对复杂人性的剖析,充分展示了陕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小说于2011年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前20名。
古镇、土匪、文明史
——读《青木川》断想
在我看来,读一部长篇小说倘若可以作为一种愉悦的欣赏过程的话,那这个小说必然成功了一半,其思想艺术价值尚可随后细加斟酌。叶广芩的《青木川》正是这样一部思路跌宕,兴味绵长,能让人陷入沉思、遐想的小说。这部小说,以现实与历史的碰撞为起点,以几个外来者的游历和寻访旧梦为引线,以秦岭山地深处的青木川古镇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史事为背景,以一位乡绅兼土匪的复杂人物魏富堂的传奇命运为主线,发掘沉埋已久的历史文化及其精神遗存,如同撩开面纱,浓墨半个世纪前的生生死死,恩恩怨怨,文明与愚昧的纠缠;又如层层递进,终至挖开一口记忆的深井。
这里的内涵是比较丰厚的:有被遮蔽的历史真相,有阶级之间的搏斗撕杀及反思,有一个“土匪”乃至一座古镇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不可思议的实践——漫长百年中国寻找现代文明的历程中的一朵奇异的浪花,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全书总体上含有对复杂的历史功过的沉思和吟哦。但作者把一切诗化了。
叶广芩写景状物,举重若轻,笔下常带沧桑感、人情味,这形成了她的文章特有的魅力。我最欣赏她把历史写“活”了,可以感受历史的气息、体温、魂灵、情绪——如果有的话——那种执着的追寻、还原和想象的能力,我认为这对一个作家是至关重要的。这才是属于作家的空间和领地。
古镇青木川风景
《青木川》是有原型和本事的,“一脚踏三省”的青木川实有其镇,“大土匪”辅堂也真有其人,一切是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建造的,稍一失手,就只能变成一部纪实作品。但现在的小说,并不受或者不完全受到本事的束缚,而且找到了自己的书写空间和路径。此中奥妙何在,值得研究。正如作者所写,小镇的旧事比任何武侠警匪都精彩生动,先人们留下的气息还没有散尽,在日日走过的石板路上滚动着,时或会在墙根砖缝、影壁背后传出一声惊恐的呐喊,几句模糊的言语,祖先还没有走远。好一个“祖先还没有走远”!不经意中道出了作家创作的奥秘。
为了把魏辅堂及其相关的深山小镇故事充分小说化,叶广芩是动用了很多技巧的。比如,把老干部冯明与几个外来人的来访作为引子,并贯彻始终,实在很妙,不但打通了现实与历史,而且便于时空推移,前后照应,不致陷于交代性的沉闷。几个外来人也是各有所好:冯明的焦点当然是他的初恋情人,被敌人开膛破肚壮烈牺牲的林岚,由此引出革命的血与火;冯小羽的关注点则在谢静仪,那个神秘的现代女子,帮助魏辅堂大兴教育,大建校园,整饬古镇风气,也就由此指向了魏辅堂其人;而钟一山的关注点,似在杨贵妃,实乃青木川的生态变迁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一直在用现代视角和眼光追寻这一页风雨沧桑,虽没有沿袭阶级斗争思维,却并不掩盖阶级斗争曾经严酷而血腥的存在。如今,冯明与魏辅堂的女儿魏金玉面对面时仍不无对峙,一个抱着膀子,一个背着手,但毕竟,历史已从对抗走向了对话,从你死我活走向了你活我也活。结尾处,谢和林的碑同时而立,意味深长。
我认为,作者不但用现代的眼光看过去,也用过去的眼光看现在;不但写出魏辅堂的恶、赖、狠,更写出他内在的善、智和追求文明之心。魏辅堂无疑是一个从类型化模式挣脱而出的具有多重内涵的奇特人物。他生性顽劣,不喜读书,却勒令、奖掖全镇子弟必须读书,并修建了高大气派的西洋风格的校舍;他种大烟发大财,却自己不抽也不准镇子上任何人抽;他一生未走出大山,却在40年代从山外购来电话、留声机、汽车;他不准男人嫖赌,女人骂街,甚至不准随地大小便,一时间治理得青木川商贾云集,安定繁华。当然,与此同时,他作为大土匪在别处的抢掠和仇杀行为,一刻也未停,并行不悖。此人于1952年被镇压,1986年经臻别撤消原判,极富传奇色彩。魏辅堂有六个老婆,小说还写了其他女性,不但写出每位女子的不同风姿和命运,而且通过她们的美丽、牺牲或毫无价值的死,折射出了一些人生韵味和沧桑之感。任何成功的创作都有一个双向寻找的过程:作者时时在寻找适合自己的题材,而题材也在等待它的意中人;这里,不但作者庆幸自己找到了青木川,而青木川也会庆幸找到了叶广芩这个修史人。这是一种缘分。并不是谁都会得到这个缘分的。为什么作为贵族后裔,北京知青,叶赫那拉氏的后代,具有满族文化背景,擅写优雅感伤的贵族旧家故事(《采桑子》《梦也何曾到谢桥》《黄连厚朴》)等的叶广芩,却能够写出并写好陕南山地、秦岭深处的《青木川》,并为青木川人所认可?这仅仅因为她采访的次数多吗?仅仅因为她有创作热情吗?叶广芩不是万能的,并非什么都能写。我认为奥妙在于,叶广芩与青木川之间存在着某种生命感应,青木川的老宅子与《采桑子》的老宅子之间,未必没有某种相通之处,比如,对兴亡之感、家国之愁,忝离之悲、文明之思的敏感。这部小说是由接触史料,因对大土匪魏辅堂产生了兴趣而由采访进入写作的。当今作家太需要撞开记忆之门,太需要触发灵感,太需要打开并扩大库存。这需要外在的媒介的擦火和点燃。在我看来,《青木川》正是一次触发和解压——作者对社会人生历史文化的诸多情感积累,借青木川喷涌而出,完成了一部赏心悦目之作。
作者简介
雷达,原名雷达学,1943年生于甘肃省天水市,196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生前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多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兼任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出版《民族灵魂的重铸》《蜕变与新潮》《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观察》《当前文学症候分析》《重新发现文学》等论文集15部,《雷达散文》《皋兰夜语》等散文集多部。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中国新文学大系·长篇小说卷》《现代中国文学精品文库》《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新中国文学精品文库》等。《重读云南》入选上海市高中语文教材,《现当代小说鉴赏》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教科书(必修)。2018年3月31日,雷达去世,享年75岁。(网络资料)
编辑:庞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