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海洋里,书法是中华民族独创的一门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不仅与中国绘画同源,相辅相成,而且也是中国哲学、东方文化与华夏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唯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底蕴深厚。
鲁迅先生说:“饰文字为观美”,为“华夏所独”。这说明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表现载体。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汉、魏、晋,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而备受青睐,除了得益于汉字和毛笔两个基本条件外,关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的孕育和滋养。
优秀传统文化为书法铸魂。子曰:“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是“生命目标、做事依据、待人态度”的一种外化表现形式。且“游于艺”可以回归到“至于道”,这是一种精神生活,是人文素质的培养。 “艺”不仅表现精湛的艺术技能技巧,更是人类的情感抒发、“宣泄”,是给人以精神启发的引路灯。
当代书法教育存在较多隐患,忽略人文精神教育:“修养”、“灵魂”、“做人”。部分书法教学中,只强调怎样把字写好?甚至是将自己所谓写好的字展示于大众,来获取“满足感”,这样的现象,是否能给艺术教师以启示和反思?
史载唐穆宗曾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心正”乃人道、仁德之表现,是书法中人品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的教育培养,寻求自我内心的丰盈,正所谓“字如其人”。
优秀的文化艺术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书法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书法艺术要承担“为往圣继绝学”和向国民传承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就必须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活动,深入浅出地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中华古老的书法艺术同样需要优传统文化为其铸魂、提神。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今天,我们立志不妨高远一些,学习书法先学做人。清人朱和羹在他所著《临池心解》中云“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了启迪我们从人道做起,人有志向、道德、仁爱,所做的事才能真正显出其价值,书法也是如此。
优秀传统文化为书法启智。“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文”和“化”的合成,故有“人文化成”“文治与教化”的意思。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轴。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复杂多样的,从特定历史坐标和相应评价标准来看,其内容都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永葆书法艺术之树长青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习”乃“践习、知行合一”之意,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这其中也包括情感的“学习与实践”。书法艺术中,存在着很大的“感性”色彩。人的审美、情趣、喜好都会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反映出来。这种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的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其本质是生活现象与人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感受。这些感受,从现象上看,是主观意识的结果。但从本质上分析,是文化素养高低决定的。比如时下教育,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他们对于知识获取一味的输入,真正最后沉淀于自己内心的东西有多少?最终能把对于知识的认知、自我的见解贯穿到生活实践中又有多少?何况是作为选修课的艺术门类?
所以,书法教育的质量,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用毛笔写字,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以及人文情怀。我记得小学计算机教室墙面曾挂有“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标识,那我不妨改为“艺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其自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久而久之,耳目儒染,就不用担心书法艺术后继无人。
优秀传统文化为书法增色。文化是书法之魂,书法是文化之美。从事书法艺术,“不轻言批判,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和态度。”对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敬畏感。有了敬畏感,才能学而不厌,博采众长;有了敬畏感,才能博观约取、学以致用。
为普及书法艺术知识和书法鉴赏能力,营造翰墨飘香,墨韵溢彩校园,让当代学生领悟书法艺术的魅力,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品味,加深其对书法教学、书法练习、书法比赛等活动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就必须把书法教育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列入教学内容,同时把学习优秀传文化作为普及书法教学的精神支撑列入教学之中。
时下学习传统文化,听到最多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等声音。这种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在我看来,与当今社会是符合的,对国家发展是有益的,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也不能否认。但这其中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从纵向看,我们是一直站在相对的时间范围内去评价传统文化,没有历史的考虑,一个文化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形成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多数或少数知识分子会有这样的思想认识及后世为什么推崇?虽然我们现在处于信息发达时代,随手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就能“穿越”到过去,可是此穿越非彼穿越,时移世易,历史不能复制。历史的还原永远是留有残缺的。要真正理解传统文化,必须历史的看待问题和观察问题,不能站在现代的角度去理解当时的问题,这对过往的思想文化、历史人物所作的努力、哪怕是在他们生命最后一刻对国家兴亡所作的些许挽救都是尊重,在那一刻,艺术是属于他们的。留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喘息,哪怕是微乎其微。相信古为今用,传统文化为当代书法增色,毋容置疑。
优秀传统文化为书者立德。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经深深融进了华夏子孙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它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我们立德树人的重要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精髓的代表,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从古朴严谨的篆、隶书;庄重整齐的楷、真书;到流畅奔放的行、草书,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性。书法中抽象的自然与情感、心态的虚静与空灵、气脉的贯通与运动的精神内涵,可与天地相合,可写心、写神、写意。中国哲学的基本性格是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的本体精神与价值境界,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书法的笔意气势无不体现自然的和谐之美。笔画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兼顾补充其它的功用。通过书法教育对学生乃至成人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全民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华上下五千年,造就了独特的东方文化底蕴,积淀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传统思想文化、传统书法艺术、传统诗词文化等,无不影响着中华儿女。特别是在书法领域,历代所出现的优秀作品,不仅仅表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及艺术风格,更是在世界文字领域里独树一帜,为汉字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信息化技术日益发达,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日渐增强。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乃至成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在学生及至成人中加强书法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书法艺术铸魂、启智、添彩、立德。
(作者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教育书法研究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编辑:庞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