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喜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千里迢迢到西安,与著名作家贾平凹等一批文学名家,于某书城举办文学论坛。
我与作家孙见喜、姚骏骊、东篱等正在兴庆宫里饮茶,闻讯,火速前往。
书城大厅,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名家台上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台下屏气息声,拍照录音。观此场面,甚是感动,原来,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作家,喜欢文学,喜欢读书。
论坛结束,到了李敬泽签售新作《永而归》环节,但见,购者如云,等待签名的队伍若长龙,从主席台下排到书城大门口。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长长的排队人还没有签名到一半时,大厅里主席台上,几盏最亮的灯突然熄灭了。
人们发出惊叹之声。有人惊疑道,不会是停电了吧。旁者答:没有呀,你看,小灯泡还亮着,销售书的卖场,其他地方的灯都正常呀。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状况,不理解的人实在太多。
正在我等一干人纳闷之时,身边有位作家朋友说,不奇怪,人家这儿有规定,只给签售人一个半小时,我在这儿签售时也是,还没有为读者开始签名,灯就关了。
几个作家抬头看了看雄伟的大厅,摇摇头,感觉不理解。
不理解的还有收费高。据说,要在此书城签售新书,最少先要交数千元至万元入场费。对一般作者而言,想在此书城签售,自然是不现实的。
众作家移步门外,议论声高了起来。大家对书城如此做法,多了愤慨。知情者说,人家是大企业,就那么牛,你有什么办法。有人说,也是,中国作协的领导,都能把灯关了,不给多余的光和时间,看来真是牛哩。
我在想,书城经营者,也许不是一个读书人,起码不是写作者,要不然,他不会制定出如此苛刻的制度。
经营书城,起码要有与经营其他商品不同的情怀,知书,懂文,理解写书人的艰难,是起码的常理。如果经营书城者唯利是图,不懂书与其他商品的区别,眼下生意再红火,终有一天,会倒闭关门。门外汉的消亡,冷漠和疯狂是其前奏。
我不知道,其他城市是不是有和西安一样的做法。亦不知道,李敬泽先生在其他城市的待遇与西安有何不同,但这个书城的做法,于我,是不理解的。
平台虽好,要有人与之共鸣;制度虽严,也得近之人情,毕竟经商,人气是财源的根。
如果如此下去,文人们口口相传,有一天,望城却步,望门摇头,你的生硬的制度,你的再亮再久的灯光,也只能照出自己的无奈和后悔。
本想,出了新书,也去那家书城签售的,现在看来,不必了。
出书者,毕竟有限。望书城经营者,早些知道这一点,同样,希望其多点书生气可好。
编辑:慕瑜